元明(10)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元明(10)
当然,随便“监察”到皇帝头上,结局总是凶多吉少的。御史王朴性格鲠直,经常与明太祖争辩是非。有一天,又同明太祖辩论,明太祖理屈,辩他不过,恼羞成怒竟下令砍王朴的头。押到刑场后,明太祖又派人将王朴召还,问王朴道:“怎么样,你还不改变你的观点吗?”王朴答道:“陛下让我当御史,就是给了我讲话辩论的权利,为什么摧辱至此?臣无罪,怎么可以杀头?臣有罪,又怎么可以生还?我是不改变自己观点的,臣今日宁愿速死耳!”明太祖原本的确不想杀王朴的,但实在被王朴驳得下不来台,真的大怒起来,下令拖出砍头。
王朴被绑缚过国史馆时,大呼道:“学士刘三吾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后来,明太祖颁布《大诰》时,其中有诽谤罪的条目,上面竟列了王朴的名字。
(取材自《明史·韩宜可》、《明史·周观政》、《明史·王朴》)
34.不喜欢滑头人
松江华亭人袁凯,博学且雄辩,议论起来滔滔不绝,许多人很佩服他。洪武三年被推荐为御史。
当时,明朝刚建国,一些武臣恃功骄恣,常常得罪明太祖。袁凯便上书给明太祖道:“诸将都是行伍出身,只知道带兵打仗,恐怕是不知道什么叫君臣之礼。请在都督府开设都堂听讲,聘请通经学古之士,让武臣定期去听讲,这样,庶几可以让他们得到保族全身之道。”
明太祖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让台省聘请名士在午门定期为诸将说书,并且对袁凯大加赞扬。
有一次,明太祖亲自审讯了一批囚犯,命袁凯将这些囚犯让皇太子复审。皇太子复审时,将原拟定罪的人,多从轻发落释放了,而且将原拟定重罪的人又都酌情减轻了罪名。
袁凯见皇太子审讯完毕后,回来向明太祖汇报审讯情况。明太祖很不高兴,便问袁凯道:“我与太子比较起来,谁更正确?”袁凯机智地答道:“陛下执法公正,东宫心肠仁慈。”
明太祖听了这个回答,觉得袁凯猾头,两头讨好又两头不得罪,非常生气,阴着脸不再说话。
袁凯很害怕,知道得罪了明太祖,于是,佯装颠狂,不久便告老还乡,不再当御史了。
(取材自《明史·文苑》)
35.舍圣学而崇释道
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治理国家,觉得单靠严刑峻法效果不够好,还需辅之以道德政教。于是便下诏征求精通宋儒朱熹学说的人。有人向明太祖推荐了李仕鲁。
李仕鲁从小聪明好学,曾三年足不出户日夜苦读。他听说鄱阳人朱公迁得朱熹之传,便跟随朱公迁学习,所以也精通了朱熹学说。李仕鲁应召来见明太祖,太祖高兴地对他说:“我对朱子学说向慕已久,真是相见太晚了。”当即任命李仕鲁为黄州知府,并对他说:“先让你在黄州按朱熹的学说治理,若是有效果的话,还会再升你的官职。”一年以后,李仕鲁将黄州治理得很好,明太祖很高兴,果然将李仕鲁升调为大理寺卿。
然而,明太祖同时也十分好佛。下诏征东南戒德僧,在蒋山数次举办法会。应对称旨的和尚,明太祖便赐金襕袈裟衣,将他们召入宫中,赐坐讲论佛经。后来,像吴印、华克勤等和尚,明太祖还封他们做了大官。
这些和尚做了大官,益发恣肆,常常在明太祖跟前说大臣的坏话。朝廷诸臣见皇帝一味宠信和尚,都敢怒不敢言。惟有李仕鲁和给事中陈汶辉相继给明太祖上了奏章。陈汶辉在奏章上说:“古帝王以来,从没听说有和尚同大臣一起共事而合作得好的。现在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都想辞禄去位,那些和尚益发可以恣肆了。像刘基、徐达被人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人诽谤,这同汉代萧何、韩信被人猜疑,有什么两样?伏望陛下选拔官吏还是以文章德行为标准,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明太祖当时崇信释教,哪里会听陈汶辉的建议。那些得宠的僧人便趁机奏请明太祖,为僧人创立职官。于是明太祖将先前设立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善世的官阶是正六品,比地方上的知县正七品的官阶还高,至于比儒学教授从九品的官阶就更高得多了。
李仕鲁给明太祖上奏章道:“陛下是开国大帝,凡意指所向,子孙后代都是要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随便“监察”到皇帝头上,结局总是凶多吉少的。御史王朴性格鲠直,经常与明太祖争辩是非。有一天,又同明太祖辩论,明太祖理屈,辩他不过,恼羞成怒竟下令砍王朴的头。押到刑场后,明太祖又派人将王朴召还,问王朴道:“怎么样,你还不改变你的观点吗?”王朴答道:“陛下让我当御史,就是给了我讲话辩论的权利,为什么摧辱至此?臣无罪,怎么可以杀头?臣有罪,又怎么可以生还?我是不改变自己观点的,臣今日宁愿速死耳!”明太祖原本的确不想杀王朴的,但实在被王朴驳得下不来台,真的大怒起来,下令拖出砍头。
王朴被绑缚过国史馆时,大呼道:“学士刘三吾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后来,明太祖颁布《大诰》时,其中有诽谤罪的条目,上面竟列了王朴的名字。
(取材自《明史·韩宜可》、《明史·周观政》、《明史·王朴》)
34.不喜欢滑头人
松江华亭人袁凯,博学且雄辩,议论起来滔滔不绝,许多人很佩服他。洪武三年被推荐为御史。
当时,明朝刚建国,一些武臣恃功骄恣,常常得罪明太祖。袁凯便上书给明太祖道:“诸将都是行伍出身,只知道带兵打仗,恐怕是不知道什么叫君臣之礼。请在都督府开设都堂听讲,聘请通经学古之士,让武臣定期去听讲,这样,庶几可以让他们得到保族全身之道。”
明太祖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让台省聘请名士在午门定期为诸将说书,并且对袁凯大加赞扬。
有一次,明太祖亲自审讯了一批囚犯,命袁凯将这些囚犯让皇太子复审。皇太子复审时,将原拟定罪的人,多从轻发落释放了,而且将原拟定重罪的人又都酌情减轻了罪名。
袁凯见皇太子审讯完毕后,回来向明太祖汇报审讯情况。明太祖很不高兴,便问袁凯道:“我与太子比较起来,谁更正确?”袁凯机智地答道:“陛下执法公正,东宫心肠仁慈。”
明太祖听了这个回答,觉得袁凯猾头,两头讨好又两头不得罪,非常生气,阴着脸不再说话。
袁凯很害怕,知道得罪了明太祖,于是,佯装颠狂,不久便告老还乡,不再当御史了。
(取材自《明史·文苑》)
35.舍圣学而崇释道
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治理国家,觉得单靠严刑峻法效果不够好,还需辅之以道德政教。于是便下诏征求精通宋儒朱熹学说的人。有人向明太祖推荐了李仕鲁。
李仕鲁从小聪明好学,曾三年足不出户日夜苦读。他听说鄱阳人朱公迁得朱熹之传,便跟随朱公迁学习,所以也精通了朱熹学说。李仕鲁应召来见明太祖,太祖高兴地对他说:“我对朱子学说向慕已久,真是相见太晚了。”当即任命李仕鲁为黄州知府,并对他说:“先让你在黄州按朱熹的学说治理,若是有效果的话,还会再升你的官职。”一年以后,李仕鲁将黄州治理得很好,明太祖很高兴,果然将李仕鲁升调为大理寺卿。
然而,明太祖同时也十分好佛。下诏征东南戒德僧,在蒋山数次举办法会。应对称旨的和尚,明太祖便赐金襕袈裟衣,将他们召入宫中,赐坐讲论佛经。后来,像吴印、华克勤等和尚,明太祖还封他们做了大官。
这些和尚做了大官,益发恣肆,常常在明太祖跟前说大臣的坏话。朝廷诸臣见皇帝一味宠信和尚,都敢怒不敢言。惟有李仕鲁和给事中陈汶辉相继给明太祖上了奏章。陈汶辉在奏章上说:“古帝王以来,从没听说有和尚同大臣一起共事而合作得好的。现在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都想辞禄去位,那些和尚益发可以恣肆了。像刘基、徐达被人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人诽谤,这同汉代萧何、韩信被人猜疑,有什么两样?伏望陛下选拔官吏还是以文章德行为标准,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明太祖当时崇信释教,哪里会听陈汶辉的建议。那些得宠的僧人便趁机奏请明太祖,为僧人创立职官。于是明太祖将先前设立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善世的官阶是正六品,比地方上的知县正七品的官阶还高,至于比儒学教授从九品的官阶就更高得多了。
李仕鲁给明太祖上奏章道:“陛下是开国大帝,凡意指所向,子孙后代都是要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