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1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宋辽金(12)
皇太后死后,果然有人将宋仁宗的亲母是李宸妃的事情告诉了宋仁宗,还加了点传闻:“听说李宸妃死于非命。”宋仁宗听后,哀哭不绝,心里不免怀疑是太后加害李宸妃的。于是追赠李宸妃为李太后,下诏改葬在永定陵。在换棺木时,宋仁宗亲自哭视①,《宋史·后妃上》说是宋仁宗亲自哭视李宸妃尸体,《续资治通鉴》则说是来仁宗派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视棺。今从《宋史》。见李宸妃棺中因为贮满了水银,所以面色如生,衣冠服饰都和皇太后一样,宋仁宗叹息说:“人言岂可信哉!”此后,对抚育自己的皇太后家族刘氏的照顾,更加优厚了。
(取材自《宋史·后妃上》、《宋史·吕夷简》、《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八、三十九·仁宗明道元年、二年》)
24.夜饥不敢索烧羊
宋仁宗生活俭朴,数十年如一日。嘉祐八年,宋仁宗身体欠佳,韩琦等大臣到宫中福宁殿奏事,看到宋仁宗所用的帘幕、裀褥,都已灰暗破旧,看得出已经用过多年而没有换新的。韩琦等拜贺。宋仁宗说:“朕居宫中,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宫中所用的钱都是生民膏血,怎么能轻易浪费呢!”宋仁宗平时穿的衣服,经过多次洗涤,颜色变旧,仍旧不肯换新衣服,宫人常以宋仁宗的衣服过于敝旧,作为笑谈。
有一天,宋仁宗早上起来后,对近臣说:“昨夜睡不着,觉得腹中饥饿,想吃烧羊。”近臣说:“陛下何不降旨要御膳供应?”仁宗说:“朕听说宫中凡要什么东西,外间就以为惯例。如果朕一旦夜间要吃烧羊,以后外间必每夜宰羊,以备不时之需。这一来,朕偶尔的需要,造成的浪费太大了。朕只好忍一日之饥,以防无穷的浪费了。”左右听了都称万岁。又一次,宋仁宗在锦苑散步,不断回头,侍从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宋仁宗回宫,对妃嫔们说:“朕口渴极了,快取水来。”妃嫔们取来熟水,对宋仁宗说:“官家(宋时宫中称皇帝为“官家”)何不在外面取水,以至熬到如此渴法!”宋仁宗说:“朕屡次回头,但近侍们都不明白朕的意思,若开口要水,则恐怕有人因为照顾朕不周而获罪,所以只能忍渴回来了。”还有一次,宋仁宗吃饭时,看到食器中有虫,恐怕有关部门由此得罪,只得装作不看见。
所以《宋史·本纪·仁宗》篇末赞语说:“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在位四十二年,一贯实行“忠厚之政”。这段时间,也是宋代政治安定、国力殷宫、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
(取材自《宋史,本纪·仁宗》、《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九·仁宗明道二年》、《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一·仁宗嘉祐八年》)
25.重用外戚惹出的麻烦
宋仁宗宠幸张贵妃,爱屋及乌,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已死,而伯父张尧佐健在,于是想到要提拔张尧佐。不料,这一来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张尧佐的得官本来与张贵妃无关,早在张贵妃没有得宠之前,张尧佐就已经由正途的进士出身为官,曾经当过县官和知府。而且声名很好,能够晓喻百姓,划定田亩疆界,减少诉讼;还能平反冤案。问题是,宋仁宗因为他是外戚的关系,将他提拔得快了些。谏官余靖立即就上书提出:“提拔张尧佐不宜太快。过去陛下因为宠幸杨美人和尚美人,而致废郭皇后,这个教训应该吸取。”这些话,应该说是讲得相当尖锐的,但是宋仁宗没有能听进去,还是连连提升张尧佐,到皇祐二年,把他一直升到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拜三司使。侍御史何郯上书说:“三司使张尧佐,虽然是由进士登第,历来为官也无过错,但是突然升用,一般人都认为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只不过是身为外戚的缘故。外间议论,认为陛下将要委以两府(宰相及其副职参知政事主管行政;枢密使及其副职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宋代称之为两府)重任。如果真有此任命,谏官必然会以外戚不宜担任两府重任的理由,以死力争。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就会两难,罢去尧佐的任命则伤圣恩,不听谏官劝言则害君德。害德则陛下受损,伤恩则近戚生怨。不如给予尧佐以富贵而不授以实权职务,大家不为难。”这封上书虽然使宋仁宗有所顾虑,但重用张尧佐之心还是不死。
当时,还有传言说,宦官王守忠想当节度使,宋仁宗也已经同意,快要下诏宣布了。侍御史彭思永听到消息后,打算和同僚一起向宋仁宗提出,不宜重用宦官外戚。有人说:“这只是传闻,不足为据,要到诏书正式下达才能提出反对。”彭思永说:“宁可先提而得罪,诏书一出,就难以挽回了。”于是单独上书宋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太后死后,果然有人将宋仁宗的亲母是李宸妃的事情告诉了宋仁宗,还加了点传闻:“听说李宸妃死于非命。”宋仁宗听后,哀哭不绝,心里不免怀疑是太后加害李宸妃的。于是追赠李宸妃为李太后,下诏改葬在永定陵。在换棺木时,宋仁宗亲自哭视①,《宋史·后妃上》说是宋仁宗亲自哭视李宸妃尸体,《续资治通鉴》则说是来仁宗派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视棺。今从《宋史》。见李宸妃棺中因为贮满了水银,所以面色如生,衣冠服饰都和皇太后一样,宋仁宗叹息说:“人言岂可信哉!”此后,对抚育自己的皇太后家族刘氏的照顾,更加优厚了。
(取材自《宋史·后妃上》、《宋史·吕夷简》、《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八、三十九·仁宗明道元年、二年》)
24.夜饥不敢索烧羊
宋仁宗生活俭朴,数十年如一日。嘉祐八年,宋仁宗身体欠佳,韩琦等大臣到宫中福宁殿奏事,看到宋仁宗所用的帘幕、裀褥,都已灰暗破旧,看得出已经用过多年而没有换新的。韩琦等拜贺。宋仁宗说:“朕居宫中,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宫中所用的钱都是生民膏血,怎么能轻易浪费呢!”宋仁宗平时穿的衣服,经过多次洗涤,颜色变旧,仍旧不肯换新衣服,宫人常以宋仁宗的衣服过于敝旧,作为笑谈。
有一天,宋仁宗早上起来后,对近臣说:“昨夜睡不着,觉得腹中饥饿,想吃烧羊。”近臣说:“陛下何不降旨要御膳供应?”仁宗说:“朕听说宫中凡要什么东西,外间就以为惯例。如果朕一旦夜间要吃烧羊,以后外间必每夜宰羊,以备不时之需。这一来,朕偶尔的需要,造成的浪费太大了。朕只好忍一日之饥,以防无穷的浪费了。”左右听了都称万岁。又一次,宋仁宗在锦苑散步,不断回头,侍从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宋仁宗回宫,对妃嫔们说:“朕口渴极了,快取水来。”妃嫔们取来熟水,对宋仁宗说:“官家(宋时宫中称皇帝为“官家”)何不在外面取水,以至熬到如此渴法!”宋仁宗说:“朕屡次回头,但近侍们都不明白朕的意思,若开口要水,则恐怕有人因为照顾朕不周而获罪,所以只能忍渴回来了。”还有一次,宋仁宗吃饭时,看到食器中有虫,恐怕有关部门由此得罪,只得装作不看见。
所以《宋史·本纪·仁宗》篇末赞语说:“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在位四十二年,一贯实行“忠厚之政”。这段时间,也是宋代政治安定、国力殷宫、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
(取材自《宋史,本纪·仁宗》、《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九·仁宗明道二年》、《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一·仁宗嘉祐八年》)
25.重用外戚惹出的麻烦
宋仁宗宠幸张贵妃,爱屋及乌,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已死,而伯父张尧佐健在,于是想到要提拔张尧佐。不料,这一来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张尧佐的得官本来与张贵妃无关,早在张贵妃没有得宠之前,张尧佐就已经由正途的进士出身为官,曾经当过县官和知府。而且声名很好,能够晓喻百姓,划定田亩疆界,减少诉讼;还能平反冤案。问题是,宋仁宗因为他是外戚的关系,将他提拔得快了些。谏官余靖立即就上书提出:“提拔张尧佐不宜太快。过去陛下因为宠幸杨美人和尚美人,而致废郭皇后,这个教训应该吸取。”这些话,应该说是讲得相当尖锐的,但是宋仁宗没有能听进去,还是连连提升张尧佐,到皇祐二年,把他一直升到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拜三司使。侍御史何郯上书说:“三司使张尧佐,虽然是由进士登第,历来为官也无过错,但是突然升用,一般人都认为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只不过是身为外戚的缘故。外间议论,认为陛下将要委以两府(宰相及其副职参知政事主管行政;枢密使及其副职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宋代称之为两府)重任。如果真有此任命,谏官必然会以外戚不宜担任两府重任的理由,以死力争。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就会两难,罢去尧佐的任命则伤圣恩,不听谏官劝言则害君德。害德则陛下受损,伤恩则近戚生怨。不如给予尧佐以富贵而不授以实权职务,大家不为难。”这封上书虽然使宋仁宗有所顾虑,但重用张尧佐之心还是不死。
当时,还有传言说,宦官王守忠想当节度使,宋仁宗也已经同意,快要下诏宣布了。侍御史彭思永听到消息后,打算和同僚一起向宋仁宗提出,不宜重用宦官外戚。有人说:“这只是传闻,不足为据,要到诏书正式下达才能提出反对。”彭思永说:“宁可先提而得罪,诏书一出,就难以挽回了。”于是单独上书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