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秦汉(70)

秦汉(70)(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臣;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今天下积恨于宦官,而将军手握重兵,如能乘此机会,尽诛宦官,代汉而兴,南面称帝,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皇甫嵩说:“上天不佑叛逆之人,我要谨守臣予的节操。即使有谗言,不过放废罢官而已。保住好的名声,死后依然不朽。我不敢听你说的这些反常的话。”严忠见自己之说不用,于是逃亡。皇甫嵩虽然没有听严忠的话,但严忠这样类似战国游士人物的出现,说明两次党锢之祸以后,儒生们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

    汉灵帝继续听信宦官们的主张,决定天下每亩田收税十钱,以修官室、铸铜人。乐安太守陆康上书谏劝,宦官们将陆康用囚车押送洛阳下狱,经过其他官员解救,陆康罢官回家。不久,汉炅帝又封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为列侯。这时,全国继续到处发生农民起义。侍中刘陶上书提出“当今要急八事”,基本观点认为天下大乱,皆由宦官。上书以后,宦官们对汉灵帝进谗言说:“如今四方安静,州郡并没有上书说有盗贼,刘陶如何知道天下大乱的?恐怕刘陶和盗贼有来往。”汉灵帝于是将刘陶下宦官管理的黄门北寺狱,拷掠而死。类似忠谏而死的臣子还有一些人。

    自此以后,由于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此起彼落;另一方面,儒生和儒生出身的官僚们,因为有大批忠而获咎的前车之鉴,逐渐对汉王朝失去信心,从而出现了从保境安民到保住自己宗族的地方割据倾向,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的互相吞并,最后就形成了三国的局面。像西汉来年,掌握兵权的儒生们共同倾向于刘姓王朝,汉光武帝刘秀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的局面,不再能够出现了。所以,说起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局面,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宠信宦官的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大昏君了。

    (取材自《后汉书·孝灵帝纪》、《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后汉书·宦者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