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秦汉(69)

秦汉(69)(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我不忍做这种事。”称病辞官,汉灵帝不允。只得欠着卖官钱上任,走到盂津时,司马直写了一封上书,极论古今祸败之戒和当世政治之失,反对收卖官钱,上书后,立即服毒自杀。汉灵帝读了这封奏书、又听到司马直自杀的消息后,这才暂停收取助军修宫钱之事。

    因为张让、赵忠给汉灵帝出了这样一个卖官的好主意,所以,汉灵帝说:“张常侍是我公(翁),赵常侍是我母。”

    那些花钱买了官的州郡刺史、太守和县令长,自然再去残酷割剥百姓,不久,就发生了有名的黄巾起义。

    (取材自《后汉书·孝灵帝纪》、《后汉书·宦者列传》、《后汉书·崔驷列传》、《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后汉书.五行志》、《资洽通鉴·汉纪·灵帝光和元年》、《八家后汉书辑注》)

    139.“天子不当登高”

    汉灵帝本人如此贪钱卖官,宦官们更是肆无忌惮地搜括钱财,搜刮来后,大起府第,规格都同皇宫差不多。

    汉灵帝常常到永安宫登台览望,宦官们害怕汉灵帝登高以后,看到他们的阔绰的住宅,于是,唆使中大人尚但谏劝汉灵帝说:“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中大人是宫女当中的一种官职,一般都由皇后、太后的亲信官婢选任,平时处于皇帝、皇后身边,所以颇有权势。汉灵帝自此不敢再登台游览。

    这则故事,后代人常以其和赵高对秦二世的“指鹿为马”的做事相类比。

    (取材自《后汉书·宦者列传》)

    140.鸿都文人嘴脸

    汉灵帝光和三年冬,决定增建毕圭灵琨苑。

    司徒杨赐上书谏劝说:“臣窃闻使者并出,规度城南人田,欲以为苑。先帝园苑的制度,左开鸿陂池,右作上林苑,不奢不俭、正好适中。如今陛下规划城郊之地,以为苑囿,坏沃野,废田园,驱赶居人,畜养禽兽,这不合古人教导的爱民的道理。如今城外已有五六个苑囿,足够陛下四时游览了。深望思念夏禹住卑低的宫室、文帝不造露台的道理,以减轻下民的负担。”

    汉灵帝得到杨赐的奏书后,起先打算停建毕圭灵琨苑,再问侍中任芝、乐松,乐松等人说:“过去文王之囿百里,人以为小;齐宣王之囿五里,人以为大。陛下造苑,和百姓同享用,无害于政。”汉灵帝大为高兴,便下令筑苑。

    按,乐松所用的典故出自《孟子》中的一段话: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孟子对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斫草)者往焉,雉菟(猎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这一对比,可以看出,所谓“文王之囿百里、”“齐宣王之囿五里”云云,是把典故用错了。但乐松这段话的最大问题还在于,正好与孟子的原意相反。孟子强调的是国君要与民同乐,而汉灵帝筑毕圭灵琨苑,是在原来百姓的家园、田地中把百姓赶走后,建造园苑。所以引用孟子的话来赞成汉灵帝建园苑,这就不免过于卑劣无耻了。

    任芝、乐松等就是所谓鸿都门文人。原来,第二次党锢之祸后,儒生们和朝廷在情绪上极为对立。为了抵销这种对立情绪,于是,汉灵帝集中了一批能为文赋、书法、绘画的人,聚于鸿都门下,又称鸿都太学,给这些人以高官,以至出守州郡。汉灵帝甚至下令为鸿都文士三十二人画像题赞辞,这很明显地是为了对抗前面所述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党人的做法。汉灵帝本人,大约也有些文艺修养,曾经写过《皇义篇))五十章。这种做法,对提倡文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原有一套为玫和人品上的完整而系统的理论,这类以书画辞赋为特长的文人,没有受过儒家的那一套训练,突然提拔为高官,自然要坏事。乐松等人支持汉灵帝造毕圭灵琨苑,只不过是其一例而已。

    (取材自《后汉书。孝灵帝纪》、《后汉书·杨震列传》、《后汉书·蔡邕列传》、《后汉书·酷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