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秦汉(64)

秦汉(64)(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汉桓帝于是借这个题目登前殿,召诸尚书入官,把张恽擅入宫之事公布出来,派尚书令尹勋持节率领宫中值班的丞、郎以下,全部武装起来守住宫禁,把所有调动军队的符节全部收入宫中。然后派黄门令具瑗调动全部宫廷卫队的骑兵、步兵等千余人,会同司棣校尉张彪共围梁冀第宅。梁冀及其妻孙寿当即自杀。然后汉桓帝逮捕梁氏及其妻孙氏的所有内外宗亲,不分长幼,一律斩尽杀绝。其他牵连上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凡梁氏的故吏宾客罢官者三百余人。朝廷官吏为之一空。只剩下几个跟着汉桓帝收捕梁氏的官吏留在朝中。

    这件事来得非常仓促,而且是从皇宫中发动突然袭击的,使者交驰,公卿失度,官府市里鼎沸,好几天后才安定下来。百姓听说梁氏诛杀了,莫不称庆。

    汉桓帝没收梁氏资财,由国家出卖,一共卖了三十余万万钱。买的人显然也都是些官僚,必然贱买。可见梁冀原来的家产还不止这个数字。这三十余万万钱,以充国用,减去天下租税之一半。

    事后,和汉桓帝一起密谋的单超等五宦官同日封侯,故世间称为“五侯”。另外,还封参与诛杀梁氏的宦官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从此权归宦官,诛杀梁冀宗族、亲戚,罢退梁氏故吏以后,空出来的朝廷和州郡官吏的位置,全部由五侯的宗亲充任。宦官们出身微贱,五侯的宗族、亲戚原来本是些市井小人,没有文化素养和起码的为官的训练,所以这批人当权后,比梁冀的宗亲更坏,从此东汉政治进入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取材自《后汉书·孝桓帝纪》、《后汉书·梁统列传》、《后汉书·宦者列传》、《后汉书·皇后纪》)

    132.儒生出现分化迹象

    由于汉桓帝大封宦官,朝政和许多州、郡的大权转入宦官及其亲友们手上,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引起了一批儒生出身的正派官吏们的强烈不满,于是,有些官吏便以比较激烈的方式对汉桓帝进谏。白马县(今河南滑县)县令李云露布(不封口,相对于“上封事”而言)上书说:“梁冀虽然持权专擅,虐流天下,如今因其罪而诛之,不过等于是派几个家臣将他杀掉而已,并不能算什么大功,而却猥封谋臣万户以上,过去汉高祖与群臣约,无军功者不侯。如果高祖知道陛下这样随便封侯,会不会认为陛下做错了呢?西北诸将艰苦地作战,也没有能封侯,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寒心解体?孔子说:‘帝者,谛(注意、审察)也。’如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贿赂)公行,政化日损;下诏拜官,宦官说了就算,皇帝连诏书都不看,难道帝欲不谛吗?”李云又将这份不封口的谏书,抄了三个副本,三公每人送一份。汉桓帝看到这份谏书后,一点也不反躬自问,而是勃然大怒,下诏立即逮捕李云,送黄门北寺诏狱,令中常侍管霸和御史、廷尉共同拷问他。

    弘农郡五官掾杜众听到李云以忠谏获罪,十分沉痛,上书汉桓帝,愿意和李云同日死,汉桓帝更加恼火,将杜众一并关入狱中。

    大鸿胪陈蕃上疏救李云说:“李云所言,虽然不懂得禁忌,干上逆旨。但其意图在于忠国。过去高祖能忍周昌的不忌讳的谏言(周昌说汉高祖是桀纣之主),成帝赦朱云腰领之诛(朱云当廷提出,应斩汉成帝的老师张禹,汉成帝原想杀朱云,左将军辛庆忌极谏而止)。今日杀李云,臣恐剖心之讥(纣王剖贤臣比于之心)复议于世矣。所以臣敢触龙鳞,冒昧请陛下赦李云。”太常杨秉、洛阳市长(大司农属官,分管商业,非今之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都上书请赦朱云。汉桓帝却更加气愤。于是有司根据汉恒帝意图劾奏陈蕃、杨秉等人对皇帝大不敬,汉桓帝下诏,切责陈蕃、杨秉,免官归田里;沐茂、上官资降两级。

    审讯李云的中常侍管霸,也觉得杀李云太过份了,便在向汉桓帝奏报时,一面提出,已和御史、廷尉共同讨论,应定死罪;一面婉转地对汉桓帝说:“李云草泽愚儒,杜众郡中小吏,出于狂戆,值不得加罪。”汉桓帝对管霸说:“帝欲不谛’,是何等语?而中常侍竞想放过他们啊!”立即叫小黄门同意判死罪的方案,于是李云、杜众均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