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46)(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说:“古代周公辅成王,一沭三握发,一饭三吐哺①,①不管是洗澡、吃饭,一听到有士人来看他,马上停止吃饭、洗澡来接见。一顿饭要停三次,洗一次澡也要停三次。以接待天下之士。如今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接待士人时却是露索挟持,恐怕有失周公辅成王之意了。”霍光这个人,史书上说他“不学无术”,否则也不会让诸霍如此骄纵,当然也受不了萧望之这样尖锐的意见。结果,与萧望之同时被霍光接见而安于露索挟持的人,全都被霍光重用、提拔,惟有萧望之没有用,不过萧望之从此也就天下知名。汉宣帝还在民间时,就知道有个“东海萧生”。霍光刚死后,萧望之就向汉宣帝上书提出霍氏一姓权重于主的问题,自然得到汉宣帝赏识,一路提拔重用到御史大夫,本来还可升为丞相,也是由于萧望之脾气太骾,汉宣帝便将他调任太子太傅,所以,他和太子刘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汉宣帝死后,太子接位,是为汉元帝(前49——前33)。而辅佐汉元帝的史高、萧望之两位最重要的大臣,却表现出了不同路数。史高认为,宦官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是汉宣帝时多年掌握机要、熟悉文字法令的近臣,马上和他们抱成一团;而萧望之和周堪则认为,中书是代皇帝起草诏书、宣皇帝诏命之地,政之所出,宜选贤明之士,过去汉武帝年老后不上朝,就在宫中发布政令,所以用宦官典中书机要,违背汉家旧制,又不合皇帝不近删余之人的原则,于是向汉元帝提出,中书令及其属官,改用儒生,并且向汉元帝推荐了儒生刘更生、金敞等人。这样一下子就得罪了一直掌握机要的宦官们。而汉元帝则又因为自己刚登帝位,不想马上改父亲汉宣帝旧制,因此对萧望之的建议犹豫不决。
主要辅政大臣一旦分成两派,下面必有小人加以利用。有个名叫郑朋的人,先附于萧望之,上书汉元帝揭发史高和许、史子弟的罪行,后来萧望之等儒生发现他人品不佳,和他疏远了,郑朋马上投靠外戚许、史说,他上书揭发许、史子弟,是萧望之一派儒生教睃的。还有一个汉宣帝时善写辞赋的华龙,也是想加入儒生一派而不得,便去依附外戚宦官,进行挑拨。于是,中书令弘恭和石显便趁着萧望之休假的日子,要郑朋、华龙上书汉元帝,告萧望之等人背后计划要罢退车骑将军史高和许、史子弟,这样告了以后,果然汉元帝便要弘恭、石显向萧望之查问。偏生萧望之确实相当书生气,一问之后,便回答说:“外戚处在高位者多奢淫,我确是希望能罢退史高和许、史子弟,这是为国家着想,没有其他想法。”这虽是老实话、真心话,也是从朝廷利益出发讲的话,但却又正中了弘恭、石显的圈套,于是他们奏告汉元帝:“萧望之、周堪、刘更生朋党互相推举,多次谮诉大臣,毁离亲戚,妄想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谒者召致廷尉。”这最后一句话:“谒者召致廷尉”,是汉廷的一句官场术语,“谒者”,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僚;“廷尉”,是主管刑狱的九卿之一。这六个字连在一起,是将大臣下狱的一个专门术语。这个专门术语,汉廷官僚们都是懂得的。不幸的是,汉元帝刚刚当皇帝,多年来教他的老师就是萧望之、周堪等儒生,完全没有学过官场文书那一套,所以看了“谒者召致廷尉”六个字,还以为不过是让廷尉向萧望之他们问问情况之意,顺手批示:“可!”这一批,萧望之他们几个人就糊里糊涂下了狱。不过,平心而论,萧望之他们教出来的皇帝学生,连官场公文都不会批,确实也比较脱离实际,不能说完全没有咎由自取的因素。世事总是比抽象的理论要复杂得多就是了。过了几天,汉元帝要召周堪、刘更生议事,下面回答说:“正关在狱中。”汉元帝大惊说:“不仅是廷尉问问啊!”于是责备弘恭、石显两人,两人都叩头谢罪,汉元帝说:“叫他们都出狱照旧工作。”弘恭、石显于是让史高出面对汉元帝说:“皇上刚即位,未能以德化天下,而先将师傅下狱;既然已经将九卿大臣下狱,随便复职也不好,还是免职吧!”汉元帝又糊里糊涂地下了一封不清不爽的诏书:“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无它罪过,如今事情已经久远了,也遗忘得不清楚了。其赦望之罪,收掉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
汉宣帝死后,太子接位,是为汉元帝(前49——前33)。而辅佐汉元帝的史高、萧望之两位最重要的大臣,却表现出了不同路数。史高认为,宦官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是汉宣帝时多年掌握机要、熟悉文字法令的近臣,马上和他们抱成一团;而萧望之和周堪则认为,中书是代皇帝起草诏书、宣皇帝诏命之地,政之所出,宜选贤明之士,过去汉武帝年老后不上朝,就在宫中发布政令,所以用宦官典中书机要,违背汉家旧制,又不合皇帝不近删余之人的原则,于是向汉元帝提出,中书令及其属官,改用儒生,并且向汉元帝推荐了儒生刘更生、金敞等人。这样一下子就得罪了一直掌握机要的宦官们。而汉元帝则又因为自己刚登帝位,不想马上改父亲汉宣帝旧制,因此对萧望之的建议犹豫不决。
主要辅政大臣一旦分成两派,下面必有小人加以利用。有个名叫郑朋的人,先附于萧望之,上书汉元帝揭发史高和许、史子弟的罪行,后来萧望之等儒生发现他人品不佳,和他疏远了,郑朋马上投靠外戚许、史说,他上书揭发许、史子弟,是萧望之一派儒生教睃的。还有一个汉宣帝时善写辞赋的华龙,也是想加入儒生一派而不得,便去依附外戚宦官,进行挑拨。于是,中书令弘恭和石显便趁着萧望之休假的日子,要郑朋、华龙上书汉元帝,告萧望之等人背后计划要罢退车骑将军史高和许、史子弟,这样告了以后,果然汉元帝便要弘恭、石显向萧望之查问。偏生萧望之确实相当书生气,一问之后,便回答说:“外戚处在高位者多奢淫,我确是希望能罢退史高和许、史子弟,这是为国家着想,没有其他想法。”这虽是老实话、真心话,也是从朝廷利益出发讲的话,但却又正中了弘恭、石显的圈套,于是他们奏告汉元帝:“萧望之、周堪、刘更生朋党互相推举,多次谮诉大臣,毁离亲戚,妄想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谒者召致廷尉。”这最后一句话:“谒者召致廷尉”,是汉廷的一句官场术语,“谒者”,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僚;“廷尉”,是主管刑狱的九卿之一。这六个字连在一起,是将大臣下狱的一个专门术语。这个专门术语,汉廷官僚们都是懂得的。不幸的是,汉元帝刚刚当皇帝,多年来教他的老师就是萧望之、周堪等儒生,完全没有学过官场文书那一套,所以看了“谒者召致廷尉”六个字,还以为不过是让廷尉向萧望之他们问问情况之意,顺手批示:“可!”这一批,萧望之他们几个人就糊里糊涂下了狱。不过,平心而论,萧望之他们教出来的皇帝学生,连官场公文都不会批,确实也比较脱离实际,不能说完全没有咎由自取的因素。世事总是比抽象的理论要复杂得多就是了。过了几天,汉元帝要召周堪、刘更生议事,下面回答说:“正关在狱中。”汉元帝大惊说:“不仅是廷尉问问啊!”于是责备弘恭、石显两人,两人都叩头谢罪,汉元帝说:“叫他们都出狱照旧工作。”弘恭、石显于是让史高出面对汉元帝说:“皇上刚即位,未能以德化天下,而先将师傅下狱;既然已经将九卿大臣下狱,随便复职也不好,还是免职吧!”汉元帝又糊里糊涂地下了一封不清不爽的诏书:“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无它罪过,如今事情已经久远了,也遗忘得不清楚了。其赦望之罪,收掉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