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44)(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人,闭大门,开小门,以经过选察的吏一人领钱物到市面上买东西,每天买一次食物,其余人一律不得出入。另派监盗的官吏一入主持巡逻工作,检查往来人等;以王家钱雇人为卒,令宫中清静,并防盗贼。臣敞多次派丞吏行察。地节四年九月中,臣敞入视居处情况,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有风痹之疾,行步不便。衣短衣大裤,冠惠文冠,佩玉环,插笔于头上持木简趋谒。臣敞与坐语中庭,阅妻子奴婢。臣敞想引他说话以便观察,即以恶鸟为题目对他说:‘昌邑多枭。’故王说:‘是这样,从前贺西至长安,完全没有见到枭。回来时,东至济阳(今河南兰考一带),才重新所到枭的声音。’臣仔细观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白痴)。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昧死奏名籍及奴婢财物簿。臣敞前曾上书说:‘昌邑哀王(刘贺之父刘髆,已死)歌舞者张修等十人,无子,又非姬,只是普通良人(良家女子,即百姓身份),无官名。王死后应当罢归她们自己家中。原昌邑王太傅豹等擅自留下,认为是哀王园中人,应留。这是不合法度的,应当罢归家中。’故王听到后说:‘原哀王宫中人应为王守园,生病的应当不医病,相互杀伤者应当不要法办,这样可使她们速死。太守为何要放她们回自己家中?’其天性喜好乱亡、不爱仁义到如此程度。后来丞相御史将臣敞的上书奏闻皇上,皇上批示:‘可。’因此都放遣回家了。”
我们仔细品味这份报告,确实写得很用脑筋。一是,十分生动具体地让汉宣帝了解到刘贺的情况、为人以及生活细节,这正是汉宣帝所非常想知道的。二是把张敞自己如何认真地体现汉宣帝监督刘贺意图的种种做法,不露痕迹地做了详细报告,这对张敞自己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汉宣帝看了张敞这份报告以后,从此知道刘贺其人根本不值得自己担心。到第二年春天,便下诏说:“过去听说舜的弟弟象有罪,舜仍旧给他封地。骨肉之亲,分而不绝。现在联封故昌邑王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给汉宣帝上书建议:“贺是上天所弃之人,陛下绝顶仁慈,仍旧封他为列侯。贺是个顽劣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汉宣帝批示:“可。”刘贺从此得为一个不参加宗庙朝聘之礼的列侯。
汉武帝时,朝廷专门派出官吏考察州郡牧守,那是一种按组织系统进行的正常考察。由皇帝个人委托某一官吏秘密考察某人某事,并且向皇帝写秘密报告,似自汉宣帝始。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特务政治的先河。
(取材自《汉书·宣帝纪》、《汉书·武五子传》、《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92.建立“奏封事”制度
汉宣帝当了七年挂名皇帝,霍光死后,才躬理朝政。他下诏,霍光的儿子霍禹继承霍光侯爵,为博陆侯,官右将军;又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尚书原是少府属官,汉武帝时,以尚书掌管皇帝的文书章奏,于是,尚书权渐重,乃有逐渐从少府独立出来的趋势,其地位有近于九卿。所以,霍山以奉车都尉而兼领尚书,也是一项重要的提拔。
这时,御史大夫魏相通过汉宣帝的丈人许广汉奏封事。封事是用皂囊密封的一种奏书,其目的是只给皇帝个人亲览,不让其他大臣看到。封事中说:“《春秋》中是不赞成世卿(大臣的子孙代代为大臣)的,宋国三世大夫掌握国政,以及鲁国季孙大夫的专权,都危乱国家,《春秋》都曾对这种做法有批评。自从后元年间(汉武帝末年)以来,国之威权不在皇家,而由臣下专政。如今霍光已死,其子又为大将军,兄子掌握枢密要地(指霍山领尚书事),子弟诸婿均有权势,为掌兵之官。霍光夫人显及诸女在长信宫(皇太后宫)皆有名籍,夜间能随时出入,骄奢放纵,恐怕时间久了就不能控制了。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巩固万世之机,也使霍氏能得到保全。”按,汉代朝廷惯例,凡写奏书给皇帝,都要刻写成同样的两份,一正一副,尚书先开其副封检阅,如觉得不必要给皇上看,正封也就不送给皇帝了。魏相这份封事,还建议汉宣帝,此后臣民上书可以去其副封,只送一份奏书,奏书也不再经过尚书,而由皇帝直接拆阅,以防壅蔽。汉宣帝觉得魏相的这个意见有道理,于是下诏:群臣吏民可以直接对皇帝奏封事,以便皇帝了解下情。在汉宣帝以前,汉代臣下奏机密要事时,直送皇帝的事偶然也是有的,但无此制度。正式定下这样一个奏封事的制度,则自汉宣帝始。汉宣帝又下诏御史大夫魏相,加官给事中,也就是魏相此后可以直接在皇帝御殿中工作。给事中,是秦、汉时期给与皇帝的亲信大臣的一项加官,加官给事中的臣子,可以直接入宫在皇帝身边工作。
我们仔细品味这份报告,确实写得很用脑筋。一是,十分生动具体地让汉宣帝了解到刘贺的情况、为人以及生活细节,这正是汉宣帝所非常想知道的。二是把张敞自己如何认真地体现汉宣帝监督刘贺意图的种种做法,不露痕迹地做了详细报告,这对张敞自己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汉宣帝看了张敞这份报告以后,从此知道刘贺其人根本不值得自己担心。到第二年春天,便下诏说:“过去听说舜的弟弟象有罪,舜仍旧给他封地。骨肉之亲,分而不绝。现在联封故昌邑王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给汉宣帝上书建议:“贺是上天所弃之人,陛下绝顶仁慈,仍旧封他为列侯。贺是个顽劣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汉宣帝批示:“可。”刘贺从此得为一个不参加宗庙朝聘之礼的列侯。
汉武帝时,朝廷专门派出官吏考察州郡牧守,那是一种按组织系统进行的正常考察。由皇帝个人委托某一官吏秘密考察某人某事,并且向皇帝写秘密报告,似自汉宣帝始。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特务政治的先河。
(取材自《汉书·宣帝纪》、《汉书·武五子传》、《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92.建立“奏封事”制度
汉宣帝当了七年挂名皇帝,霍光死后,才躬理朝政。他下诏,霍光的儿子霍禹继承霍光侯爵,为博陆侯,官右将军;又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尚书原是少府属官,汉武帝时,以尚书掌管皇帝的文书章奏,于是,尚书权渐重,乃有逐渐从少府独立出来的趋势,其地位有近于九卿。所以,霍山以奉车都尉而兼领尚书,也是一项重要的提拔。
这时,御史大夫魏相通过汉宣帝的丈人许广汉奏封事。封事是用皂囊密封的一种奏书,其目的是只给皇帝个人亲览,不让其他大臣看到。封事中说:“《春秋》中是不赞成世卿(大臣的子孙代代为大臣)的,宋国三世大夫掌握国政,以及鲁国季孙大夫的专权,都危乱国家,《春秋》都曾对这种做法有批评。自从后元年间(汉武帝末年)以来,国之威权不在皇家,而由臣下专政。如今霍光已死,其子又为大将军,兄子掌握枢密要地(指霍山领尚书事),子弟诸婿均有权势,为掌兵之官。霍光夫人显及诸女在长信宫(皇太后宫)皆有名籍,夜间能随时出入,骄奢放纵,恐怕时间久了就不能控制了。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巩固万世之机,也使霍氏能得到保全。”按,汉代朝廷惯例,凡写奏书给皇帝,都要刻写成同样的两份,一正一副,尚书先开其副封检阅,如觉得不必要给皇上看,正封也就不送给皇帝了。魏相这份封事,还建议汉宣帝,此后臣民上书可以去其副封,只送一份奏书,奏书也不再经过尚书,而由皇帝直接拆阅,以防壅蔽。汉宣帝觉得魏相的这个意见有道理,于是下诏:群臣吏民可以直接对皇帝奏封事,以便皇帝了解下情。在汉宣帝以前,汉代臣下奏机密要事时,直送皇帝的事偶然也是有的,但无此制度。正式定下这样一个奏封事的制度,则自汉宣帝始。汉宣帝又下诏御史大夫魏相,加官给事中,也就是魏相此后可以直接在皇帝御殿中工作。给事中,是秦、汉时期给与皇帝的亲信大臣的一项加官,加官给事中的臣子,可以直接入宫在皇帝身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