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红楼(中国古韵) 第六节(3)(2/2)
《微观红楼》作者:寇秀兰 2017-04-13 12:02
听到了些。这些话她作为一个“清清白白的姑娘”既不能主动过问,也不能承认自己听到了,只在尤氏面前作为自己断绝与宁府往来的理由。
因为胆小,也因为洁身自爱,她只求自保。她把嫂子尤氏叫了来,让她把入画带走,并且决意断绝与宁府的关系。她说:“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尤氏道:“谁敢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好躲是非的,我反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况且古人说的,‘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
惜春也看到过情,看到过挣扎,但她却在其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幸与无奈。宝黛之间的感情是如此真挚,如此动人,但是又怎么样呢?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宝玉娶了宝钗。何况,她对宝黛之爱也不能理解,两个人整天吵架闹别扭,难道这就是爱情吗?何况这种爱在当时看来也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事情。一个少女连爱情都放弃了,她的天性也就完全封闭起来,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没有爱的惜春冷静、灰暗、恐惧地看着这个无望的现实,自以为勘破了“三春景不长”。所以,惜春说“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林黛玉看到花落人亡两不知,惜春可是看到整个三春都去了的凋败。早逝的黛玉,勇敢抗争如探春,怯懦躲避如迎春,没人能逃得脱命运的摧残,这一切都是可悲的。
人在世间最无用而又弥足珍贵的东西便是情,它往往是人在世间依赖并抵抗孤独与不幸的法宝。所以宝玉希望能在得到所有人眼泪的时候离开人世,随风化了,变得无形无迹。而黛玉用一生的眼泪也就是真情来回报对她一往情深的宝玉。但惜春能爱谁呢?谁又爱她呢?
惜春被一种外在的力量无可挽回地改变了,“她站在少女时代的门槛往大千世界张望,看到自己瘦小的身影在芸芸众生中既单薄又暗淡”(林白小说《瓶中之水》)。不只看到自己的身影,更有整个贾府的轰然倒塌。
花季少女遁入空门,总会使人追寻背后的故事,那故事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模糊而引人联想的色彩。可惜,惜春的生命中竟然是最缺乏色彩的,她只有用一支笔涂抹着一腔心事和无奈。而贾母竟然让她画俗世里的繁华,无怪她提不起兴趣来。惜春曾戏言,要剃了头做姑子去,“可把花戴在哪里呢?”也许在她画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一个与宫花一样的问题:设若这园子没了,可把图放在哪呢?
因为胆小,也因为洁身自爱,她只求自保。她把嫂子尤氏叫了来,让她把入画带走,并且决意断绝与宁府的关系。她说:“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尤氏道:“谁敢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好躲是非的,我反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况且古人说的,‘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
惜春也看到过情,看到过挣扎,但她却在其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幸与无奈。宝黛之间的感情是如此真挚,如此动人,但是又怎么样呢?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宝玉娶了宝钗。何况,她对宝黛之爱也不能理解,两个人整天吵架闹别扭,难道这就是爱情吗?何况这种爱在当时看来也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事情。一个少女连爱情都放弃了,她的天性也就完全封闭起来,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没有爱的惜春冷静、灰暗、恐惧地看着这个无望的现实,自以为勘破了“三春景不长”。所以,惜春说“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林黛玉看到花落人亡两不知,惜春可是看到整个三春都去了的凋败。早逝的黛玉,勇敢抗争如探春,怯懦躲避如迎春,没人能逃得脱命运的摧残,这一切都是可悲的。
人在世间最无用而又弥足珍贵的东西便是情,它往往是人在世间依赖并抵抗孤独与不幸的法宝。所以宝玉希望能在得到所有人眼泪的时候离开人世,随风化了,变得无形无迹。而黛玉用一生的眼泪也就是真情来回报对她一往情深的宝玉。但惜春能爱谁呢?谁又爱她呢?
惜春被一种外在的力量无可挽回地改变了,“她站在少女时代的门槛往大千世界张望,看到自己瘦小的身影在芸芸众生中既单薄又暗淡”(林白小说《瓶中之水》)。不只看到自己的身影,更有整个贾府的轰然倒塌。
花季少女遁入空门,总会使人追寻背后的故事,那故事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模糊而引人联想的色彩。可惜,惜春的生命中竟然是最缺乏色彩的,她只有用一支笔涂抹着一腔心事和无奈。而贾母竟然让她画俗世里的繁华,无怪她提不起兴趣来。惜春曾戏言,要剃了头做姑子去,“可把花戴在哪里呢?”也许在她画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一个与宫花一样的问题:设若这园子没了,可把图放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