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罗暴动(2/2)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作者: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 2017-04-13 11:48
,你就会遭到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这是迷信和虚荣心的混合产物,意思是说:一切都是先知作的,先知继续在庇护他们。这次事变本来可能带来巨大的不幸的后果,现在它却巩固了法国人在这个国家的统治。从此以后,居民一直忠实于法国人,并且对他们的宽容态度经常保持着感激的心情。但是大国务会议被解散了,各省的居民却希望这个会议能够召开。在没有同君士坦丁堡苏丹缔结和约以前,原来打算要做的一些事情都无法进行,因为重大的军事行动尚使这个国家的上空布满着乌云,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生存。
六、工兵大尉贝特兰在炮兵指挥官建筑臼炮和榴弹炮炮垒的小丘上,建筑了一座砖砌炮台。这座炮台控制着骚动最厉害的一个区。它和城堡一起使那个区处于两方面的交叉火力之下。从它上面也能扫射通往胜利门的大道以及城堡和穆卡塔姆山之间的隘口。在通往别耳别伊斯的大路上,在正教教长运河旁边,有一座很高的大清真寺,从北面掩护着开罗城墙。法军把它改成了炮台,取名为苏耳库斯基炮台,以纪念牺牲了的波兰军官。这座炮台能够容纳几营士兵和几座仓库,要保卫它只须少数兵士就足够了。在通向布莱克的半路上,有一个能够控制城市西北部分的高地,法军在那儿建筑了一座名为卡梅堡垒的塔楼。它捍卫着厄兹别基亚广场和进城的要道。在研究院花园附近的小丘上,建筑了一座以研究院命名的炮台。从这座炮台能够扫射开罗、老开罗和尼罗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这座炮台可以保障通往鲁达岛的交通线,还可以掩护设在伊勃腊吉姆别伊住宅中的医院。这所医院的周围有围墙,从围墙的炮眼可以向外发炮。这座医院成了鲁达岛的桥头堡。尼罗河测量站用来作炮台,老开罗的水道桥头也成了一座炮台。除此以外,在开罗的对面,在尼罗河左岸,从开罗到鲁达岛和吉萨一带地方还建立了许多巩固的阵地。这样一来,这座大城市就处在一系列的炮垒包围之中了。在这些地垒里只要配备了炮兵连。就能够用燃烧弹和其它炮弹同时扫射全城各街区。这些炮垒还能够保卫进城的各通道,而且只要五百人守卫就够了。为了给商人和警察以武力援助,为了按照这个国家的惯例监视咖啡馆、市场、公共场所和集会等,当地居民的队伍也组织起来了。
市内所有障碍物拆除以后,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小店铺、咖啡馆、客店和欧洲人所开设的小工厂的发展都得到了新的推动力。这些企业给法军士兵带来了很多方便,减少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
七、逃出开罗而定居在苏伊士的叛乱份子破坏了国家的安宁。通过这些人,住在叙利亚的伊勃腊吉姆别伊与住在萨伊德的穆腊德别伊开始了通信联络。这种通信把沙漠中所有的部落都调动起来了。法军必须占领这个重要的城市①;在此以前法军没有占领它,因为要占领它必须经过无水而又无树荫的完全干燥的沙漠。这段四十二小时的行程在夏天是非常令人厌倦的。必须避免一切会引起兵士不满的行为。可是到了10月底,暑退炎消,美丽的秋天使士兵感觉得很满意。他们终于在这个国家住惯了。他们得到的供应有:上等面包、大米、塞浦路斯葡萄酒、海枣酿的白酒、啤酒、肉类、鸡鸭、鸡蛋和各种各样的蔬菜。由于物价便宜,依照法国标准发给官兵的薪饷,使他们获得了比币值多三倍的实惠。军需官多尔按期发给上等咖啡,同时每班都有自己的咖啡壶。他用足够数量的骆驼代替带篷大车和辎重车运送饮水、粮食、卫生器材和其他物品供应各营。将军和老军官都有自己的卧榻、帐篷和骆驼。除此以外,法军的一切都按照这个国家的习俗加以组织。这样一来,兵士们的情绪又和从前一样了:充满了热情和进取心。如果他们还抱怨什么,那就只有抱怨连续几个月以来毫无作为罢了。他们情绪上的这种变化,引起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看法上的巨大转变。他们深信周围的地方都是肥沃的,物产丰富的,有益于健康的。他们懂得在这个国家里建立牢固的殖民地,对他们个人和对整个共和国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好处。
①苏伊士。——俄文版编者
11月8日,博恩师长率领一千二百名步兵和二百名骑兵并携带两门大炮出发了。他在离开罗五法里远蓄满了尼罗河水的湖边的一个叫比尔卡—阿尔—哈德日的地方扎营,由这里可以前往苏伊士。为通过沙漠所必须的一切物资都运到了那里。一头骆驼可以驼两袋足以供四百人或四十匹马一天用的水。为了烧汤,必须随身带木柴。虽然通过沙漠到苏伊士总共只需三天时间,但为了防止意外,还是带了二十天的粮食和十天的饮水和木柴。这就需要数以千计的骆驼运载。博恩将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进入了苏伊士。他命令立即修筑工事,以保卫留在那里的少数卫戍部队。海军舰队的工程师在开罗造船厂制造了四艘能发射二十四磅炮弹的炮舰。现在他们把这些炮舰拆开,用骆驼运到苏伊士,在苏伊士再把它们重新装配起来并填塞好缝隙。三色旗飘扬在红海上空。这些炮舰就航行在红海的北部,直到科瑟腊和扬波。
红海北部分为两个支流:一条支流叫苏伊士海湾,宽度为五至十法里,长为五十法里;另一条支流叫亚喀巴湾,伸入陆地约三十法里,宽度为三至五法里。在红海边上的阿伊拉城离苏伊士六十法里,位于去麦加的商队必经的道路上。阿伊拉有一座土耳其卫戍部队守卫的小炮垒。那里有一些水源充足的淡水井。这个小炮垒原来属于反抗泰尔①的伊杜美人。它是耶路撒冷的港口。托尔沙漠位于苏伊士、亚喀巴和西奈山之间。它那里住着三个阿拉伯部落,每个部落有四、五千人口。在沙漠上发现有废墟,使人们相信这里以前曾经有过城市。在法兰河流域长着树木和灌木林。阿拉伯人利用这些树木烧炭。
①泰尔为腓尼基的奴隶制的城市国家,大约在纪元前三千年建立。——译者
12月底,总司令带领科学院院士蒙日、别尔托列和工程师列讷尔,以及总司令部的随员、二百名骑兵警卫队和四百头单峰骆驼,从开罗出发了。他想亲自到红海边去研究沟通两海的运河遗迹。从发生叛乱的时候起,他未曾离开过开罗。他这次离开这个大城市,对于全城居民养成在他不在这里时也能遵守秩序的习惯,是有好处的。从开罗往苏伊士有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穿过开罗南面二法里远的巴萨亭村,从那儿拐湾向东进入勃卢日达尼河流域,再延伸八法里就到达甘迭利水井;这里共有八口水井,水微咸。从叙利亚开到上埃及去的商队都在这些水井旁边歇脚。从甘迭利水井起,这条大路再延伸十六法里,就到红海。旅客们沿红海海岸再走九法里就可以到达苏伊士。沿着这条道路走,从开罗到苏伊士总共是三十法里,而到红海仅二十六法里。这个沙漠也常常下雨。要是沿路每隔四法里建筑一个供旅客需要的蓄水池,而在红海岸边建立一个供船舶需要的淡水库,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孟菲斯①的居民常走这条路。第二条路是从开罗向比尔卡—阿尔—哈德日湖延伸(五法里),再从淡湖穿过干燥的沙漠,延伸到阿德热鲁德城堡(二十三法里),这里是麦加商队的第三个歇脚地点,然后再从阿德热鲁德延伸到苏伊士(五法里),全程共长三十三法里。第三条路经过别耳别伊斯。从开罗到别耳别伊斯是十二法里,从别耳别伊斯经过沙漠到阿德热鲁德是十九法里,从阿德热鲁德到苏伊士是五法里。全程共长三十六法里,其中仅十九法里经过沙漠地区从苏伊士到开罗的直线距离是二十七法里半路,从苏伊士到吉萨附近的大金字塔是三十一法里。这些法里是按照每二十五法里合一度计算的。
①孟菲斯是古代埃及的城市。它的废墟在现在的靠近开罗的米特拉欣纳村附近。它在埃及历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古王国时期(纪元前三千年)为埃及的首都。——译者
12月24日在比尔卡—阿尔—哈德日湖边扎营。一些前往苏伊士经商的商人也来这儿露宿。25日黎明前两小时,宿营的人都整装出发。队伍整天在不毛的沙漠上前进。天气很好,阳光令人感到温暖,没有给行军带来任何不便。沙漠的行军生活很单调,它给人们一种甜密而忧郁的感觉。带路的阿拉伯人只要弄清了方向,就不需寻找足迹。队伍每天休息两次,每次半小时。夜间他们在离比尔卡—阿尔—哈德日十四法里处的一株哈姆腊①树旁宿营。哈姆腊是阿拉伯人崇拜的对象,凡是触摸了一下这个沙漠怪物的人,都被认为是不信神的人,就要受到别人的咒骂。兵士们没有带宿营的柴火,冻得很难受,于是他们利用在兵营附近河谷里找到的动物骨头和高达七、八英寸的枯草烧火取暖,略微减轻了他们的痛苦。这些野草是骆驼的饲料。26日黎明前两小时,队伍重又开拔了。当他们走过阿耳—别塔尔水井时,太阳还没有出来。这个异常宽阔的井坑深达五十法尺。阿拉伯人挖这个坑本来是希望找到水的,可是结果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在月光照耀下,可以看到离它不远的一颗老槐树,树上刻满了文字①……和朝圣者表示景仰的其他遗迹,因为朝圣者在从麦加归来的时候,都要向头一棵接近尼罗河水的植物致敬。下午两点钟,拿破仑抵达阿热鲁德。从阿耳—别塔尔水井到这里是五百法尺远。阿热鲁德是建立在小丘上的一座小堡垒。它控制着广阔的地区。堡垒周围有砖砌的双墙和很深的水井,井水颇丰富,但略有咸味。如果把水放在空气中历数小时,则咸味可略减少。这种水是马、骆驼和其他牲畜的最好饮料。人们仅在不得已时才饮用它。这座堡垒里有清真寺,有商队放车子的舍棚和可容一百五十名兵士的房屋。拿破仑任命了堡垒司令官,留下了十五名卫戍军和两门大炮。傍晚队伍抵达苏伊士。总司令宁愿住在自己的帐篷里,而拒绝住在为他准备好了的房屋里。
①显然,著者指的是“汉瓦尔”,即罗望子(植物名)。——俄文版编者
①这些文字在手稿里没有能辨认出来。——俄文版编者
苏伊士在红海边,离海湾的北端二千六百法尺,离古运河口四、五百法尺。有一个时期,这个城市是相当繁荣的。阿拉伯地理学家曾把它描写成绿洲。它的用水大概是由运河流来的。同时雨水也很充足。如果把雨水积蓄在贮水池里,它不仅足以供给城市的需要,而且可以供给农业的需要。现在这里什么也没有了。蓄水池容水很少,管理也很差。人们饮水取自摩西泉,马和骆驼的饮水则取自高城一法里远位于阿热鲁德堡垒途中的苏伊士泉。城里有漂亮的市场,有几座华丽的清真寺,有美丽的海岸街的遗迹,有三十座可容纳二、三千人的店铺和房屋。在商队和船舶从吉达到达这里的时候,苏伊士确实有这样多的居民。可是当这些外来人结束了他们的商业活动之后,这里就只剩下二、三百不幸的居民了。碇泊场离城一法里。船舶抛锚的深度为八沙绳①。碇泊场周围长一法里。它和城市相联系的航路在退潮时宽约六十至八十法尺,深约十英尺(涨潮时十五、六英尺)。碇泊场的底部很好,它能牢固地咬住铁锚,因为它全是淤泥。碇泊场里到处是沙滩和暗礁。船从碇泊场开出来需要借助东南风,可是东南风在这个地方是不常有的。
①尺度名,合中国六尺六寸。——译者
八、27日拿破仑花了一天工夫来考察这个城市。他下令建筑炮垒来保卫航路和港口。28日,他骑马去参观摩西泉。早晨三点钟,他渡过马迪亚——一个宽约四分之三法里的小海湾,这个海湾在退潮时可以涉水通过。海军少将吉奥姆在接待若干工兵、工程师和学者上船以后,就乘炮舰出海了。摩西泉离苏伊士三法里,一共有九个泉眼。这些泉水从一些小山下涌出来,喷出地面高达数法尺。它们发源于离此四法里的山岭上。这些喷泉离海七百法尺。
在这里可以看到十五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建立的水管桥和几座仓库的遗迹。那时他们企图截断葡萄牙人去印度的道路。工兵开始了挖掘工作并继续进行到黄昏。总司令跨上马背,准备回苏伊士。所有由海路来的工兵都回到炮舰上。晚上九点钟的时候,前卫猎骑兵叫喊起来,说他们将要没入水里了。于是人们叫来了响导。兵士们高兴地唱伏特加消遣作乐,因为上司不可能得到任何消息。人们都迷了路。猎骑兵只得朝火光前进。他们把这个火光当作是苏伊士的灯光。其实,他们很快发觉这是不断更换位置的炮舰舱里的灯光。猎骑兵终于弄清楚了方向,并且判断出苏伊士的位置。于是他们以彼此相隔五十步的离距一个跟着一个前进。可是刚走了二百法尺远,一个走在前面的猎骑兵就大喊他没入水里了。于是大家只好重新回到出发的地点。经过各方面侦察之后,他们幸运地找到了正确的路线。晚上十点钟,骑兵连在水及马腹的洼地里排成队形。夜很黑,月亮在半夜的时候才出来。海上漾着微波,海风仿佛变得凉爽起来了。潮水继续上涨着,这时法军朝前行进和后退一样危险。情况变得如此危急,以致拿破仑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我们到这里来是想象法老王①那样死亡吗?这将是罗马布道者的一个绝妙的题材。”不过,护送队都是由在军队里服役过八年至十年的非常机灵的老兵组成的。一个姓卢伊的军需官和班长卡尔博涅耳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卢伊回过头来领着骑兵连,走到了陆地。可是,他一分钟也不能耽搁,因为潮水越涨越高。杜法耳加由于装有木脚,行走起来比任何人都困难。两个身高五英尺十英寸善于泅水的士兵负责救援他。他们都是值得信赖的光荣的人。总司令对这点放心之后,就急忙走上陆地。顺着风吹的方向,他听到背后人们激烈的争辩声。他起初以为是两个下土抛弃了杜法耳加。他立即往回走,可是随即发现事情正和他的推测相反。杜法耳加吩咐两位下士把他留下,他说:“我不愿成为两个勇敢的人致死的原因。没想到为了挽救我,你们竟落在大家后面了。既然我自己该死,那末还是让我一个人死吧!”总司令一到,这场争论就停止了。大家赶忙向陆地前进,并且很快就走到了。卡法列利只损失了一只木脚,这是每星期都会发生的事情。军队损失并不大,只丢了几支马枪和几件雨衣。兵营里充满着不安的气氛。有些军官想要在海边生起篝火,可是又没有柴草。他们费了很多时间拆了一座房子来生火。第一堆篝火是在骑兵连已经走上陆地的时候烧起来的。学习过教义问答的老兵讲述了摩西逃跑和法老王死亡的故事。这次事件成了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①所指的是圣经上关于法老王及其军队在红海中淹死的传说。——俄文版编者
19日,托尔的阿拉伯人在访问了法国炮舰以后,得知克比尔苏丹到了他们这儿,就来请求他保护。托尔位于海滨,是西奈山的港口。这些阿拉伯人常常把煤和最好的水果运到开罗,而从开罗买回来一切必需品。西奈山的阿訇把有穆罕默德萨拉定和苏里姆亲笔题词的本子送给拿破仑看。这些题词都是把这个寺院介绍给他们自己军队的。拿破仑根据他们的请求也在那个本子上题了同样的词。如果有法国巡逻队前来巡逻,这个题词便可以供他们作为护照使用。
九、30日,总司令部离开苏伊士。护送队押送的帐篷和辎重车开往阿热鲁德。下午四时到那里扎营。拿破仑偕蒙日院士和总司令部一些将军和军官绕过洼地,沿红海岸前进。以后他又回过头朝着苏伊士走,发现在离城四、五百法尺的地方有石头建筑的遗迹,这些遗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继续朝着与海垂直的方向前进,走了六十至八十法尺以后,不知不觉地走到一条古运河的路线上。他沿着这条路线又走了五小时。黑幕来临的时候,离营地还有七法里远的沙漠地,因此他就策马往那里飞奔前进。他在选择方向时,曾几次犹豫不决。最后只有三四个乘着骏马的人随他一起到达了营地,其余的人都落在后面了。他下令在小丘上和阿热鲁德要塞的清真寺的尖塔上燃起熊熊篝火,并命令每隔一刻钟放一次炮。这样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钟,等大家都平安地到达野营地为止,因而谁也没有迷路。
沟通两海的运河遗迹看得很清楚了。它的两岸相隔二十五法尺。一个骑马的人站在运河中间,完全可以躲着一点也看不见。31日,在离阿热鲁德十法里的河谷里扎营,那儿长着许多骆驼爱吃的有刺的小草。有几百头无人看管的小骆驼在这里吃草。1799年1月1日,在距离别耳别伊斯步枪射程远的地方扎营。在别耳别伊斯附近的筑垒工程正在迅速进行。由于缺乏石头,工兵军官就用由尼罗河的泥土做的而在太阳下面晒干的砖坯砌垒。这种砖坯非常适合筑垒之用。3日,总司令率领二百名骑单峰骆驼和骑马的人,向土米拉特河谷出发。下午四点钟,他抵达座落在沙漠中间的比尔—萨巴水井。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井水很不充足。这口井的水味和巴列日泉水相似。当大家在分配这种不太好喝的水的时候,有一个人发觉一头单峰骆驼正在走来,骑在骆驼上的人虽然发觉法军太迟,但仍然企图逃走。他是替伊勃腊吉姆别伊和德热札尔总督送信到上埃及去的。他供认说,叙利亚边境已开始军事行动,德热札尔总督的军队已进入埃及境内,其前锋已经占领了阿耳阿里什绿洲,炮台已作好防御准备。晚上法军露宿在绿洲的丛林中。夜里很寒冷。胡狼(沙漠中的一种特别的豺狼)嗥叫,其声音与人声相似,致使哨兵发出战斗警报的信号,因为他们误认为这是贝都英人来进攻野营了。第二天贝尔蒂埃发现了运河的遗迹。它穿过土米拉特河谷,向尼罗河的支流—彼卢集河上的布巴斯塔流去,就在那儿注入尼罗河的这条支流中。这儿的运河的痕迹跟苏伊士的相同。
这时候,分舰队弄到了许多咖啡和印度商品,它从吉达港开到了苏伊士。于是拿破仑又越过沙漠回到了苏伊士。分舰队船只的排水量达四、五百吨。从开罗又开来了一个商队。苏伊士顿时活跃起来,并且具有印度城市的风味。拿破仑在那里接见了从印度归来的一些商人。接着他就从那里出发,从另一个方向穿过狭长地带,抵达萨利希亚,他在这里找到了防止突然侵袭的工事,找到了一些储满大麦、大豆和弹药的仓库。他派了两营军队带着大炮开往卡提亚。这里的水井很好。工兵军官们在这里建筑了坚固的多面堡,它周围的栅寨长达五十法尺。在多面堡里有射击阵地,从这些阵地上可用大炮掩护所有的水井,他用了几星期的时间把水井整修得干干净净。在开罗准备好的木板房也装配在多面堡里,当作仓库使用。骆驼商队从开罗和达米埃塔运来的大米、面粉、大麦和大豆,都储存在这个绿洲上的仓库里。当德热札尔得知法国步兵队伍到达卡提亚,并在该地建筑了多面堡以后,担心自己的军队受到威胁,于是放弃了继续向前推进的打算。列尼叶将军的司令部驻在别耳别伊斯,他派了强大的前卫到萨利希亚,支援卡提亚的哨兵。
总司令在离开开罗两星期后,又回到那里。他发现那里一切都令人满意。关于德热札尔向埃及推进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但这没有引起什么不安。埃及人民完全信任法军。英国几艘运输舰和炮舰在亚历山大的海面上出现。这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亚历山大炮垒击沉了几艘炮舰。穆腊德别伊被逐出上埃及,三色旗飘扬在黄土色的瀑布之上,整个埃及都屈服了;只有大小绿洲和巴腊布尔部落地区是马木留克人的唯一的避难所。
十、拿破仑决定把战争引向叙利亚去打,于是进行了紧张的准备。他决定在离开埃及以前,先到金字塔附近去进行观察和测量。他在这个地方住了几天,沿着通往小绿洲的沙漠作了几次旅行。上埃及和下埃及都很平静。国务会议的活动完全展开了。开罗居民对开罗暴动仅保留着自己得救应当归功于法军宽大的记忆。
阿拉伯人任何时候都受不住法国步兵的火力。马木留克人起初企图抵抗法军,但最后还是承认法军的优越和不可战胜。舒卜拉希特、金字塔和谢迪曼等三个战役的经验教训了他们:不能再轻视步兵了。从这个时候起,法军一支百人的步兵队伍就能在全国各地任意行动了。即使这支队伍碰着了七、八百名马木留克兵,后者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去进攻它。在三次会战中,法军的方阵①都是纵深排成六个横队的。好久以来,每个法国兵都随身携带一根长四英尺直径一英尺,用两副八英寸的链子系着两端的木桩,作掩护物的。但是当法军的优越性已被敌人承认以后,这些预防的设备就放弃了。方阵改成三个横队了,而兵士们实际上常常只排两个横队。当敌人骑兵相距一百二十法尺时,军官们就命令两个横队展开射击;因为如果要等到骑兵十分接近时才射击(有些人认为这是必要的),那末由于战马飞奔而来,就可能阻止不住它们。骑兵如果是精锐的,那就只需要……①就可以克服这个距离;在这个时间内,兵士只可以来得及射击……②。同贝都英人和马木留克人作战的狙击兵出发时,总是四人一行地排成营方阵,以使敌人骑兵陷入混乱。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坚强的狙击兵不能用步枪把一个骑兵从马上打下来,可是这不能当作规律。
①十八、十九世纪时所采用的四角形战斗队形,主要是用以击退骑兵的四面进攻。——译者
①② 原稿此处为空白。——法文版编者
阿拉伯人从来是不等待法国骑兵进攻的,也许他们跟法军作战只能以四对一,相反,马木留克人则夸耀勇敢而轻视法国骑兵。可是,法国骑兵骑着当地的马,是能够给予马木留克兵以回击的。一个马木留克骑兵比一个法国骑兵要强些,因为他们的训练和武装都比较好。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同一百个法国骑兵交战,马木留克人有胜利的机会;可是当两个部队各自的骑兵超过二百人时,那末胜利的机会就在法国人方面。原因是:马木留克骑兵作战时毫无秩序,他们在侧翼扬起一股一股的尘土,以便绕过两翼而进攻战线后方。一支三百人的法军队伍排成三行,以第一行为基准向左右散开。因此在敌方的骑兵进行迂回行动,以便从第一行绕过去的时候,就不得不停下来迂回这个新的行列;可是法军的第三行也作了同样的迂回,从而使得整个新的行列可以同时进攻敌人。那时候,马木留克兵就不战而逃了。法国骑兵也象马木留克兵一样用皮带把自己的手枪栓在马鞍上。他们把马刀用带子挂在手腕上。龙骑兵带的步枪有时是很有用的,可是也带来许多不方便,除非在骑兵连和敌军之间有一道障碍物能够阻止敌人进攻。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都同样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法国骑兵如没有炮骑作掩护,从来也不采取大部队行动。马木留克兵在进攻之前常用六种武器射击,即步枪、短枪和他们所佩带的两对手枪(一对放在马鞍上,另一对放在怀里)。徒步跟着他们的萨伊斯①手里拿着标枪。这是勇敢的和优秀的民兵。
①随从兵。——俄文版编者
六、工兵大尉贝特兰在炮兵指挥官建筑臼炮和榴弹炮炮垒的小丘上,建筑了一座砖砌炮台。这座炮台控制着骚动最厉害的一个区。它和城堡一起使那个区处于两方面的交叉火力之下。从它上面也能扫射通往胜利门的大道以及城堡和穆卡塔姆山之间的隘口。在通往别耳别伊斯的大路上,在正教教长运河旁边,有一座很高的大清真寺,从北面掩护着开罗城墙。法军把它改成了炮台,取名为苏耳库斯基炮台,以纪念牺牲了的波兰军官。这座炮台能够容纳几营士兵和几座仓库,要保卫它只须少数兵士就足够了。在通向布莱克的半路上,有一个能够控制城市西北部分的高地,法军在那儿建筑了一座名为卡梅堡垒的塔楼。它捍卫着厄兹别基亚广场和进城的要道。在研究院花园附近的小丘上,建筑了一座以研究院命名的炮台。从这座炮台能够扫射开罗、老开罗和尼罗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这座炮台可以保障通往鲁达岛的交通线,还可以掩护设在伊勃腊吉姆别伊住宅中的医院。这所医院的周围有围墙,从围墙的炮眼可以向外发炮。这座医院成了鲁达岛的桥头堡。尼罗河测量站用来作炮台,老开罗的水道桥头也成了一座炮台。除此以外,在开罗的对面,在尼罗河左岸,从开罗到鲁达岛和吉萨一带地方还建立了许多巩固的阵地。这样一来,这座大城市就处在一系列的炮垒包围之中了。在这些地垒里只要配备了炮兵连。就能够用燃烧弹和其它炮弹同时扫射全城各街区。这些炮垒还能够保卫进城的各通道,而且只要五百人守卫就够了。为了给商人和警察以武力援助,为了按照这个国家的惯例监视咖啡馆、市场、公共场所和集会等,当地居民的队伍也组织起来了。
市内所有障碍物拆除以后,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小店铺、咖啡馆、客店和欧洲人所开设的小工厂的发展都得到了新的推动力。这些企业给法军士兵带来了很多方便,减少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
七、逃出开罗而定居在苏伊士的叛乱份子破坏了国家的安宁。通过这些人,住在叙利亚的伊勃腊吉姆别伊与住在萨伊德的穆腊德别伊开始了通信联络。这种通信把沙漠中所有的部落都调动起来了。法军必须占领这个重要的城市①;在此以前法军没有占领它,因为要占领它必须经过无水而又无树荫的完全干燥的沙漠。这段四十二小时的行程在夏天是非常令人厌倦的。必须避免一切会引起兵士不满的行为。可是到了10月底,暑退炎消,美丽的秋天使士兵感觉得很满意。他们终于在这个国家住惯了。他们得到的供应有:上等面包、大米、塞浦路斯葡萄酒、海枣酿的白酒、啤酒、肉类、鸡鸭、鸡蛋和各种各样的蔬菜。由于物价便宜,依照法国标准发给官兵的薪饷,使他们获得了比币值多三倍的实惠。军需官多尔按期发给上等咖啡,同时每班都有自己的咖啡壶。他用足够数量的骆驼代替带篷大车和辎重车运送饮水、粮食、卫生器材和其他物品供应各营。将军和老军官都有自己的卧榻、帐篷和骆驼。除此以外,法军的一切都按照这个国家的习俗加以组织。这样一来,兵士们的情绪又和从前一样了:充满了热情和进取心。如果他们还抱怨什么,那就只有抱怨连续几个月以来毫无作为罢了。他们情绪上的这种变化,引起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看法上的巨大转变。他们深信周围的地方都是肥沃的,物产丰富的,有益于健康的。他们懂得在这个国家里建立牢固的殖民地,对他们个人和对整个共和国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好处。
①苏伊士。——俄文版编者
11月8日,博恩师长率领一千二百名步兵和二百名骑兵并携带两门大炮出发了。他在离开罗五法里远蓄满了尼罗河水的湖边的一个叫比尔卡—阿尔—哈德日的地方扎营,由这里可以前往苏伊士。为通过沙漠所必须的一切物资都运到了那里。一头骆驼可以驼两袋足以供四百人或四十匹马一天用的水。为了烧汤,必须随身带木柴。虽然通过沙漠到苏伊士总共只需三天时间,但为了防止意外,还是带了二十天的粮食和十天的饮水和木柴。这就需要数以千计的骆驼运载。博恩将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进入了苏伊士。他命令立即修筑工事,以保卫留在那里的少数卫戍部队。海军舰队的工程师在开罗造船厂制造了四艘能发射二十四磅炮弹的炮舰。现在他们把这些炮舰拆开,用骆驼运到苏伊士,在苏伊士再把它们重新装配起来并填塞好缝隙。三色旗飘扬在红海上空。这些炮舰就航行在红海的北部,直到科瑟腊和扬波。
红海北部分为两个支流:一条支流叫苏伊士海湾,宽度为五至十法里,长为五十法里;另一条支流叫亚喀巴湾,伸入陆地约三十法里,宽度为三至五法里。在红海边上的阿伊拉城离苏伊士六十法里,位于去麦加的商队必经的道路上。阿伊拉有一座土耳其卫戍部队守卫的小炮垒。那里有一些水源充足的淡水井。这个小炮垒原来属于反抗泰尔①的伊杜美人。它是耶路撒冷的港口。托尔沙漠位于苏伊士、亚喀巴和西奈山之间。它那里住着三个阿拉伯部落,每个部落有四、五千人口。在沙漠上发现有废墟,使人们相信这里以前曾经有过城市。在法兰河流域长着树木和灌木林。阿拉伯人利用这些树木烧炭。
①泰尔为腓尼基的奴隶制的城市国家,大约在纪元前三千年建立。——译者
12月底,总司令带领科学院院士蒙日、别尔托列和工程师列讷尔,以及总司令部的随员、二百名骑兵警卫队和四百头单峰骆驼,从开罗出发了。他想亲自到红海边去研究沟通两海的运河遗迹。从发生叛乱的时候起,他未曾离开过开罗。他这次离开这个大城市,对于全城居民养成在他不在这里时也能遵守秩序的习惯,是有好处的。从开罗往苏伊士有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穿过开罗南面二法里远的巴萨亭村,从那儿拐湾向东进入勃卢日达尼河流域,再延伸八法里就到达甘迭利水井;这里共有八口水井,水微咸。从叙利亚开到上埃及去的商队都在这些水井旁边歇脚。从甘迭利水井起,这条大路再延伸十六法里,就到红海。旅客们沿红海海岸再走九法里就可以到达苏伊士。沿着这条道路走,从开罗到苏伊士总共是三十法里,而到红海仅二十六法里。这个沙漠也常常下雨。要是沿路每隔四法里建筑一个供旅客需要的蓄水池,而在红海岸边建立一个供船舶需要的淡水库,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孟菲斯①的居民常走这条路。第二条路是从开罗向比尔卡—阿尔—哈德日湖延伸(五法里),再从淡湖穿过干燥的沙漠,延伸到阿德热鲁德城堡(二十三法里),这里是麦加商队的第三个歇脚地点,然后再从阿德热鲁德延伸到苏伊士(五法里),全程共长三十三法里。第三条路经过别耳别伊斯。从开罗到别耳别伊斯是十二法里,从别耳别伊斯经过沙漠到阿德热鲁德是十九法里,从阿德热鲁德到苏伊士是五法里。全程共长三十六法里,其中仅十九法里经过沙漠地区从苏伊士到开罗的直线距离是二十七法里半路,从苏伊士到吉萨附近的大金字塔是三十一法里。这些法里是按照每二十五法里合一度计算的。
①孟菲斯是古代埃及的城市。它的废墟在现在的靠近开罗的米特拉欣纳村附近。它在埃及历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古王国时期(纪元前三千年)为埃及的首都。——译者
12月24日在比尔卡—阿尔—哈德日湖边扎营。一些前往苏伊士经商的商人也来这儿露宿。25日黎明前两小时,宿营的人都整装出发。队伍整天在不毛的沙漠上前进。天气很好,阳光令人感到温暖,没有给行军带来任何不便。沙漠的行军生活很单调,它给人们一种甜密而忧郁的感觉。带路的阿拉伯人只要弄清了方向,就不需寻找足迹。队伍每天休息两次,每次半小时。夜间他们在离比尔卡—阿尔—哈德日十四法里处的一株哈姆腊①树旁宿营。哈姆腊是阿拉伯人崇拜的对象,凡是触摸了一下这个沙漠怪物的人,都被认为是不信神的人,就要受到别人的咒骂。兵士们没有带宿营的柴火,冻得很难受,于是他们利用在兵营附近河谷里找到的动物骨头和高达七、八英寸的枯草烧火取暖,略微减轻了他们的痛苦。这些野草是骆驼的饲料。26日黎明前两小时,队伍重又开拔了。当他们走过阿耳—别塔尔水井时,太阳还没有出来。这个异常宽阔的井坑深达五十法尺。阿拉伯人挖这个坑本来是希望找到水的,可是结果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在月光照耀下,可以看到离它不远的一颗老槐树,树上刻满了文字①……和朝圣者表示景仰的其他遗迹,因为朝圣者在从麦加归来的时候,都要向头一棵接近尼罗河水的植物致敬。下午两点钟,拿破仑抵达阿热鲁德。从阿耳—别塔尔水井到这里是五百法尺远。阿热鲁德是建立在小丘上的一座小堡垒。它控制着广阔的地区。堡垒周围有砖砌的双墙和很深的水井,井水颇丰富,但略有咸味。如果把水放在空气中历数小时,则咸味可略减少。这种水是马、骆驼和其他牲畜的最好饮料。人们仅在不得已时才饮用它。这座堡垒里有清真寺,有商队放车子的舍棚和可容一百五十名兵士的房屋。拿破仑任命了堡垒司令官,留下了十五名卫戍军和两门大炮。傍晚队伍抵达苏伊士。总司令宁愿住在自己的帐篷里,而拒绝住在为他准备好了的房屋里。
①显然,著者指的是“汉瓦尔”,即罗望子(植物名)。——俄文版编者
①这些文字在手稿里没有能辨认出来。——俄文版编者
苏伊士在红海边,离海湾的北端二千六百法尺,离古运河口四、五百法尺。有一个时期,这个城市是相当繁荣的。阿拉伯地理学家曾把它描写成绿洲。它的用水大概是由运河流来的。同时雨水也很充足。如果把雨水积蓄在贮水池里,它不仅足以供给城市的需要,而且可以供给农业的需要。现在这里什么也没有了。蓄水池容水很少,管理也很差。人们饮水取自摩西泉,马和骆驼的饮水则取自高城一法里远位于阿热鲁德堡垒途中的苏伊士泉。城里有漂亮的市场,有几座华丽的清真寺,有美丽的海岸街的遗迹,有三十座可容纳二、三千人的店铺和房屋。在商队和船舶从吉达到达这里的时候,苏伊士确实有这样多的居民。可是当这些外来人结束了他们的商业活动之后,这里就只剩下二、三百不幸的居民了。碇泊场离城一法里。船舶抛锚的深度为八沙绳①。碇泊场周围长一法里。它和城市相联系的航路在退潮时宽约六十至八十法尺,深约十英尺(涨潮时十五、六英尺)。碇泊场的底部很好,它能牢固地咬住铁锚,因为它全是淤泥。碇泊场里到处是沙滩和暗礁。船从碇泊场开出来需要借助东南风,可是东南风在这个地方是不常有的。
①尺度名,合中国六尺六寸。——译者
八、27日拿破仑花了一天工夫来考察这个城市。他下令建筑炮垒来保卫航路和港口。28日,他骑马去参观摩西泉。早晨三点钟,他渡过马迪亚——一个宽约四分之三法里的小海湾,这个海湾在退潮时可以涉水通过。海军少将吉奥姆在接待若干工兵、工程师和学者上船以后,就乘炮舰出海了。摩西泉离苏伊士三法里,一共有九个泉眼。这些泉水从一些小山下涌出来,喷出地面高达数法尺。它们发源于离此四法里的山岭上。这些喷泉离海七百法尺。
在这里可以看到十五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建立的水管桥和几座仓库的遗迹。那时他们企图截断葡萄牙人去印度的道路。工兵开始了挖掘工作并继续进行到黄昏。总司令跨上马背,准备回苏伊士。所有由海路来的工兵都回到炮舰上。晚上九点钟的时候,前卫猎骑兵叫喊起来,说他们将要没入水里了。于是人们叫来了响导。兵士们高兴地唱伏特加消遣作乐,因为上司不可能得到任何消息。人们都迷了路。猎骑兵只得朝火光前进。他们把这个火光当作是苏伊士的灯光。其实,他们很快发觉这是不断更换位置的炮舰舱里的灯光。猎骑兵终于弄清楚了方向,并且判断出苏伊士的位置。于是他们以彼此相隔五十步的离距一个跟着一个前进。可是刚走了二百法尺远,一个走在前面的猎骑兵就大喊他没入水里了。于是大家只好重新回到出发的地点。经过各方面侦察之后,他们幸运地找到了正确的路线。晚上十点钟,骑兵连在水及马腹的洼地里排成队形。夜很黑,月亮在半夜的时候才出来。海上漾着微波,海风仿佛变得凉爽起来了。潮水继续上涨着,这时法军朝前行进和后退一样危险。情况变得如此危急,以致拿破仑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我们到这里来是想象法老王①那样死亡吗?这将是罗马布道者的一个绝妙的题材。”不过,护送队都是由在军队里服役过八年至十年的非常机灵的老兵组成的。一个姓卢伊的军需官和班长卡尔博涅耳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卢伊回过头来领着骑兵连,走到了陆地。可是,他一分钟也不能耽搁,因为潮水越涨越高。杜法耳加由于装有木脚,行走起来比任何人都困难。两个身高五英尺十英寸善于泅水的士兵负责救援他。他们都是值得信赖的光荣的人。总司令对这点放心之后,就急忙走上陆地。顺着风吹的方向,他听到背后人们激烈的争辩声。他起初以为是两个下土抛弃了杜法耳加。他立即往回走,可是随即发现事情正和他的推测相反。杜法耳加吩咐两位下士把他留下,他说:“我不愿成为两个勇敢的人致死的原因。没想到为了挽救我,你们竟落在大家后面了。既然我自己该死,那末还是让我一个人死吧!”总司令一到,这场争论就停止了。大家赶忙向陆地前进,并且很快就走到了。卡法列利只损失了一只木脚,这是每星期都会发生的事情。军队损失并不大,只丢了几支马枪和几件雨衣。兵营里充满着不安的气氛。有些军官想要在海边生起篝火,可是又没有柴草。他们费了很多时间拆了一座房子来生火。第一堆篝火是在骑兵连已经走上陆地的时候烧起来的。学习过教义问答的老兵讲述了摩西逃跑和法老王死亡的故事。这次事件成了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①所指的是圣经上关于法老王及其军队在红海中淹死的传说。——俄文版编者
19日,托尔的阿拉伯人在访问了法国炮舰以后,得知克比尔苏丹到了他们这儿,就来请求他保护。托尔位于海滨,是西奈山的港口。这些阿拉伯人常常把煤和最好的水果运到开罗,而从开罗买回来一切必需品。西奈山的阿訇把有穆罕默德萨拉定和苏里姆亲笔题词的本子送给拿破仑看。这些题词都是把这个寺院介绍给他们自己军队的。拿破仑根据他们的请求也在那个本子上题了同样的词。如果有法国巡逻队前来巡逻,这个题词便可以供他们作为护照使用。
九、30日,总司令部离开苏伊士。护送队押送的帐篷和辎重车开往阿热鲁德。下午四时到那里扎营。拿破仑偕蒙日院士和总司令部一些将军和军官绕过洼地,沿红海岸前进。以后他又回过头朝着苏伊士走,发现在离城四、五百法尺的地方有石头建筑的遗迹,这些遗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继续朝着与海垂直的方向前进,走了六十至八十法尺以后,不知不觉地走到一条古运河的路线上。他沿着这条路线又走了五小时。黑幕来临的时候,离营地还有七法里远的沙漠地,因此他就策马往那里飞奔前进。他在选择方向时,曾几次犹豫不决。最后只有三四个乘着骏马的人随他一起到达了营地,其余的人都落在后面了。他下令在小丘上和阿热鲁德要塞的清真寺的尖塔上燃起熊熊篝火,并命令每隔一刻钟放一次炮。这样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钟,等大家都平安地到达野营地为止,因而谁也没有迷路。
沟通两海的运河遗迹看得很清楚了。它的两岸相隔二十五法尺。一个骑马的人站在运河中间,完全可以躲着一点也看不见。31日,在离阿热鲁德十法里的河谷里扎营,那儿长着许多骆驼爱吃的有刺的小草。有几百头无人看管的小骆驼在这里吃草。1799年1月1日,在距离别耳别伊斯步枪射程远的地方扎营。在别耳别伊斯附近的筑垒工程正在迅速进行。由于缺乏石头,工兵军官就用由尼罗河的泥土做的而在太阳下面晒干的砖坯砌垒。这种砖坯非常适合筑垒之用。3日,总司令率领二百名骑单峰骆驼和骑马的人,向土米拉特河谷出发。下午四点钟,他抵达座落在沙漠中间的比尔—萨巴水井。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井水很不充足。这口井的水味和巴列日泉水相似。当大家在分配这种不太好喝的水的时候,有一个人发觉一头单峰骆驼正在走来,骑在骆驼上的人虽然发觉法军太迟,但仍然企图逃走。他是替伊勃腊吉姆别伊和德热札尔总督送信到上埃及去的。他供认说,叙利亚边境已开始军事行动,德热札尔总督的军队已进入埃及境内,其前锋已经占领了阿耳阿里什绿洲,炮台已作好防御准备。晚上法军露宿在绿洲的丛林中。夜里很寒冷。胡狼(沙漠中的一种特别的豺狼)嗥叫,其声音与人声相似,致使哨兵发出战斗警报的信号,因为他们误认为这是贝都英人来进攻野营了。第二天贝尔蒂埃发现了运河的遗迹。它穿过土米拉特河谷,向尼罗河的支流—彼卢集河上的布巴斯塔流去,就在那儿注入尼罗河的这条支流中。这儿的运河的痕迹跟苏伊士的相同。
这时候,分舰队弄到了许多咖啡和印度商品,它从吉达港开到了苏伊士。于是拿破仑又越过沙漠回到了苏伊士。分舰队船只的排水量达四、五百吨。从开罗又开来了一个商队。苏伊士顿时活跃起来,并且具有印度城市的风味。拿破仑在那里接见了从印度归来的一些商人。接着他就从那里出发,从另一个方向穿过狭长地带,抵达萨利希亚,他在这里找到了防止突然侵袭的工事,找到了一些储满大麦、大豆和弹药的仓库。他派了两营军队带着大炮开往卡提亚。这里的水井很好。工兵军官们在这里建筑了坚固的多面堡,它周围的栅寨长达五十法尺。在多面堡里有射击阵地,从这些阵地上可用大炮掩护所有的水井,他用了几星期的时间把水井整修得干干净净。在开罗准备好的木板房也装配在多面堡里,当作仓库使用。骆驼商队从开罗和达米埃塔运来的大米、面粉、大麦和大豆,都储存在这个绿洲上的仓库里。当德热札尔得知法国步兵队伍到达卡提亚,并在该地建筑了多面堡以后,担心自己的军队受到威胁,于是放弃了继续向前推进的打算。列尼叶将军的司令部驻在别耳别伊斯,他派了强大的前卫到萨利希亚,支援卡提亚的哨兵。
总司令在离开开罗两星期后,又回到那里。他发现那里一切都令人满意。关于德热札尔向埃及推进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但这没有引起什么不安。埃及人民完全信任法军。英国几艘运输舰和炮舰在亚历山大的海面上出现。这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亚历山大炮垒击沉了几艘炮舰。穆腊德别伊被逐出上埃及,三色旗飘扬在黄土色的瀑布之上,整个埃及都屈服了;只有大小绿洲和巴腊布尔部落地区是马木留克人的唯一的避难所。
十、拿破仑决定把战争引向叙利亚去打,于是进行了紧张的准备。他决定在离开埃及以前,先到金字塔附近去进行观察和测量。他在这个地方住了几天,沿着通往小绿洲的沙漠作了几次旅行。上埃及和下埃及都很平静。国务会议的活动完全展开了。开罗居民对开罗暴动仅保留着自己得救应当归功于法军宽大的记忆。
阿拉伯人任何时候都受不住法国步兵的火力。马木留克人起初企图抵抗法军,但最后还是承认法军的优越和不可战胜。舒卜拉希特、金字塔和谢迪曼等三个战役的经验教训了他们:不能再轻视步兵了。从这个时候起,法军一支百人的步兵队伍就能在全国各地任意行动了。即使这支队伍碰着了七、八百名马木留克兵,后者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去进攻它。在三次会战中,法军的方阵①都是纵深排成六个横队的。好久以来,每个法国兵都随身携带一根长四英尺直径一英尺,用两副八英寸的链子系着两端的木桩,作掩护物的。但是当法军的优越性已被敌人承认以后,这些预防的设备就放弃了。方阵改成三个横队了,而兵士们实际上常常只排两个横队。当敌人骑兵相距一百二十法尺时,军官们就命令两个横队展开射击;因为如果要等到骑兵十分接近时才射击(有些人认为这是必要的),那末由于战马飞奔而来,就可能阻止不住它们。骑兵如果是精锐的,那就只需要……①就可以克服这个距离;在这个时间内,兵士只可以来得及射击……②。同贝都英人和马木留克人作战的狙击兵出发时,总是四人一行地排成营方阵,以使敌人骑兵陷入混乱。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坚强的狙击兵不能用步枪把一个骑兵从马上打下来,可是这不能当作规律。
①十八、十九世纪时所采用的四角形战斗队形,主要是用以击退骑兵的四面进攻。——译者
①② 原稿此处为空白。——法文版编者
阿拉伯人从来是不等待法国骑兵进攻的,也许他们跟法军作战只能以四对一,相反,马木留克人则夸耀勇敢而轻视法国骑兵。可是,法国骑兵骑着当地的马,是能够给予马木留克兵以回击的。一个马木留克骑兵比一个法国骑兵要强些,因为他们的训练和武装都比较好。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同一百个法国骑兵交战,马木留克人有胜利的机会;可是当两个部队各自的骑兵超过二百人时,那末胜利的机会就在法国人方面。原因是:马木留克骑兵作战时毫无秩序,他们在侧翼扬起一股一股的尘土,以便绕过两翼而进攻战线后方。一支三百人的法军队伍排成三行,以第一行为基准向左右散开。因此在敌方的骑兵进行迂回行动,以便从第一行绕过去的时候,就不得不停下来迂回这个新的行列;可是法军的第三行也作了同样的迂回,从而使得整个新的行列可以同时进攻敌人。那时候,马木留克兵就不战而逃了。法国骑兵也象马木留克兵一样用皮带把自己的手枪栓在马鞍上。他们把马刀用带子挂在手腕上。龙骑兵带的步枪有时是很有用的,可是也带来许多不方便,除非在骑兵连和敌军之间有一道障碍物能够阻止敌人进攻。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都同样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法国骑兵如没有炮骑作掩护,从来也不采取大部队行动。马木留克兵在进攻之前常用六种武器射击,即步枪、短枪和他们所佩带的两对手枪(一对放在马鞍上,另一对放在怀里)。徒步跟着他们的萨伊斯①手里拿着标枪。这是勇敢的和优秀的民兵。
①随从兵。——俄文版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