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796年的外交谈判(2/2)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作者: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 2017-04-13 11:48
题在于赢得时间,安抚人心,恢复信任,并且把惊慌情绪局限在梵蒂冈的范围内。拿破仑指示驻罗马的法国代表卡科先生,悄悄地放弃在巴黎和佛罗伦萨谈判中所提出的有关宗教事务的一切条款,并通知对方恢复谈判的任务已交给拿破仑;他们将和拿破仑进行谈判,而不是和督政府及特派员进行谈判。这个开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了扩大影响,总司令于1796年10月19日前往斐拉拉,住在这个城市的大主教马帖伊那里,和他进行了几次商谈。他使大主教相信了他的和平诚意,并派这位大主教前往罗马向教皇直接转达他的和平意愿。几天以后,阿尔科战役使意大利因阿尔文齐到达而产生的一切幻想全部破灭。拿破仑认为解决罗马问题的有利时机到了。1797年1月,他带领一千五百名法军和四千名西班牙兵及伦巴迪亚兵,声势逼人地前往罗马①。但罗马教廷这次对他的威胁只嗤之以鼻。因为它正在与维也纳就缔结条约问题交换信件,并且知道有两支人数众多的新军已正在开进意大利。红衣主教布斯卡和奥地利驻罗马的使节公然声称:“如有必要,教皇将放弃罗马,因为法军总司令离开阿迪杰河越远,我们离得救之日就越近。”过了几天,拿破仑获悉阿尔文齐进攻的消息以后,真的转身渡过波河,赶往维罗纳。但是,1797年1月的里沃利战役终于使法国敌人的最后希望破灭了。不久,曼图亚自动开门投降。膺惩罗马的时机终于到来。一支人数不多的高(卢)意(大利)部队开到亚平宁山。教廷和法国之间的一切困难事件均在托连提诺条约中得到解决,这一切将在第十二章中予以阐述。
①1797年1月13日。——法文版编者
六
托斯卡纳大公是承认共和国的欧洲的第一个君主。当法**队占领意大利的时候,他与法国保持和平。他的领地在亚平宁山脉的那一边,对作战地区毫无影响。即使在包围曼图亚以后,有一支法国部队开到里窝那,那也只是为了取缔那儿的英国商业,并使科西嘉岛的解放斗争得到方便。托斯卡纳其余的领地仍旧不受侵犯。驻里窝那的卫戍部队从未超过一千八百人。这无疑是一种牺牲品,因为还把其中三个营用在次要任务上面,而且起先派到那儿的是备尝艰苦而又需要休息的第七十五联队。大公的首相曼夫烈迪尼在消除可能危害他的君主的障碍方面表现了机智和才干,大公多亏他保全了自己的领地。曼夫烈迪尼侯爵和总司令鉴订了三、四个意义不很重大的专门条约。根据在波伦亚签定的最后一个条约,法军从里窝那撤退了。由于这件事情,大公把偿还旧账的二百万法郎交给了法**库。按照坎坡-福米奥和约,这个君主保全了自己的领地,使它不受侵犯。它受到一些虚惊,但未受过损害。由于他尊重现有条约,也由于他希望缓和洛林王朝对共和国所抱的敌意并劝它疏远英国①,所以他在意大利战争期间从未受过委屈。
①托斯卡纳大公是统治奥地利的洛林王朝的成员。——俄文版编者
七
当法军抵达阿迪杰河并因此使中意大利及下意大利同德国断绝了联系的时候,皮尼亚帖利公爵来到大本营,为那不勒斯国王请求停战并缔结停战协定。协定于1796年6月5日签字。原属博利厄所部的那不勒斯骑兵师(有二千四百匹马)开始驻进法军的布里西亚附近兵营里。那不勒斯的全权代表前往巴黎与共和国商谈并缔结最后和约。由于巴黎方面过分吹毛求疵,以及由于双西西里宫廷惯于狡黠地支吾搪塞,谈判产生了一些困难。督政府应把顺利地解除那不勒斯国王的武装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因为他有六万在伍军人,并且把二万五千至三万人派到波河一带。拿破仑不断地催促缔结这个和约。巴黎外交部要求数百万赔款,而那不勒斯宫廷则振振有词地拒付赔款。但到9月份,人们知道了西法同盟和科西嘉岛从英国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消息,这种新局面迫使圣詹姆士政府②把舰队撤离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和亚德里亚海的控制权转到土伦舰队的手里。于是惊惧万状的那不勒斯宫廷就签订了督政府所希望签订的一切协定,并在10月8日签订最后和约。但是这个宫廷不诚实,不尊重自己在条约上的签字。它的仇恨心竟猖狂到这样地步,以致在签订和约之后许久,它还在自己的边境上调兵遣将,扰乱意大利并以入侵相威胁,仿佛战争状态还继续存在一样。它的这种无耻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所引起的愤怒是无法形容的,所以这个政府最终被推翻了。
②即英国政府。——俄文版编者
八
9月初,当莱因方面军及松布尔-马斯方面军还呆在德国境内的时候,法国政府命令拿破仑通知德国皇帝:如果他不同意签订和约,那么,他在阜姆和的里雅斯特的两个海军基地就要遭受破坏。从这个不适时的声明中,自然不能期待什么好的结果。
但是过了一段时期,当松布尔-马斯方面军和莱因方面军被打回法国,而克耳和格尤宁根两处桥头堡被包围的时候,莫罗提议停战,而查理大公拒绝停战,并声明要占据这两个桥头堡。当维尔姆泽元帅和将近三万奥军被困在曼图亚,而阿尔文齐解救他们的一切努力已在阿尔科附近遭到失败的时候,督政府开始希望签订一个总的停战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克耳和格尤宁根将仍归法国,而曼图亚则仍归奥地利。克拉尔克将军获得了必要的权力,准备前往维也纳,并打算在1797年6月以前提出这个总的停战协定。在协定中,他打算建议解除对克耳和格尤宁根的包围,而对曼图亚则维持Status quo①,但奥国和法国的政治委员应当准许每天运进粮食,以供应这个要塞的军民需要。
①拉丁文,意为现状。——俄文版编者
克拉尔克将军于1796年12月1日到达米兰,以便同总司令协商一致行动,后者负有为这位全权代表取得各种必要的通行证的任务。拿破仑对他说道:“克耳和格尤宁根之围是容易解除的。大公用于包围克耳的军队一共只有四万人,可以叫莫罗带六万人于天亮时候从他的兵营突国,击溃围军,夺取他们的辎重车并毁坏他们所有的工事。何况克耳和格尤宁根桥头堡抵不上曼图亚,而曼图亚的居民人数(男、女和儿童)和守军人数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维尔姆泽元帅把军民口粮扣减一半以后,已在六个月内又积蓄了六个月的储备粮。如果停战应当作为和议的开端,那么,在曼图亚未拿下以前,这正是不要提议停战的又一个理由。这就是说,必须赢得克耳城下的战斗,并等待曼图亚投降,到那时候才可以提议停战和媾和。”
但是政府的命令是明确的。克拉尔克将军只好写信给奥皇,并把督政府的信寄给他。因此,皇帝的侍从武官,文岑特男爵和克拉尔克将军于1月3日在维琴察会面。他们共举行了两次会谈。文岑特男爵声称:皇帝不能在维也纳接待他没有承认的共和国的代表,而且他不能背着他的盟国单独行动。最后,如果法国代表有什么通知,可以寄给奥地利驻都灵公使日腊耳迪。这样,这种有关停战的有害思想幸而被敌人拒绝了。法国全权代表刚刚回到阿迪杰,阿尔文齐解救曼图亚的进攻就开始了。这成了引起里沃利和法沃里塔两个战役的原因,关于这些战役的经过将在第十四章中予以叙述①。
①见本书第十一章。——俄文版编者
但卢森堡宫①政府不知为什么居然在文岑特男爵的这个答复中看出谈判的大门业已敞开,并在1797年1月份给克拉尔克将军发出指令,授权他按照下列条件缔结和约:1)奥皇放弃比利时和卢森堡两地区;2)承认列日和其他一些伸入法国领土的小块土地以及已经让给法国的土地属于共和国;3)答应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德国征集一些赔款给总督②;4)在共和国方面,它将把在意大利所占领的奥皇领地还给奥皇。拿破仑不同意这些条件,他深信共和国有权要求以莱因河为国界,有权在意大利建立支持法国势力的国家,并使热那亚共和国、撒丁国王和教皇从属于自己;因为再不能把意大利看作战前那个样子了。如果有朝一日法军退回阿尔卑斯山,而在意大利又没有留下强大的盟国,那么热那亚和威尼斯的贵族以及撒丁国王就会在保护自己的制度、防止传播民主和民权思想的影响下,同奥地利密切勾结起来。威尼斯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对欧洲均势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它现在却从经验和刚刚避过的危险中吸取了教训,并将从自身找到毅力、金钱和军队来援助奥皇以及扑灭自己大陆领地上的自由独立思想。教皇、各国国王和贵族就会联合起来保护他们的特权,并封锁阿尔卑斯山以隔绝时代思潮的流入。
①卢森堡宫是督政府的办公地点。——法文版编者
②荷兰总督。——俄文版编者
过了三个月以后,拿破仑根据下面各点签订了和约的初步条件:取得沿莱因河的边界线(包括美因兹要塞),合并住有一百五十万居民的领土(大过督政府所要求的),在意大利境内建立一个或两个民主共和国。这些共和国与瑞士相连接,自北而南纵贯全意大利,从阿尔卑斯山到波河,包围着撒丁王国并沿波河流域掩护中、下意大利。必要时法军可以经过热那亚、帕尔马、莫德纳、波伦亚、斐拉拉及梅斯特雷,绕过明乔河、曼图亚及阿迪杰河而立刻出现在皮亚韦河畔。在意大利建立了这样一个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共和国,就能够保证法国对撒丁王国的三百万居民、对教会领地和托斯卡纳的三百万居民,以及甚至对那不勒斯王国发生有力的影响。
九
对待伦巴迪亚居民应当小心谨慎。只要奥皇一旦放弃比利时及卢森堡,法国就会同意缔结和约,并同意退还伦巴迪亚作为代价。因此,既不能承担任何义务,又不能提出任何违**此种秘密意图的保证。另一方面,国家需要负担全部军费,这不仅消耗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引起财政上或大或小的赤字(依各地军队数目大小而定)。
法国已废除各种间接税。它的税收制度是极不完备的。地方金库是独立的。一切搞得乱七八糟,信誉扫地。所有机关的工作效率都很低。从意大利征集得来的军税,要分出颇大一个数目去供养莱因方面军、土伦舰队和布勒斯特舰队,甚至还要用来维持巴黎的政府机关。除此以外,当时还要反对意大利的亲奥党派的势力,这个党是由贵族和一部分僧侣组成的,罗马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它发生影响。拿破仑支持要求意大利独立的党派,但他不能让自己的名誉受影响;尽管情况紧急,他总是把大多数居民的好感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他不仅非常尊重宗教,而且经常采取一切可以促使教士倾向于他的措施。他非常善于利用自由的口号,特别是利用民族独立的口号,把这种口号当作自己的护身符似的。这些口号从罗马时代以来就一直是意大利人所珍视的。他把各省、市及村社的行政交给居民自己管理,选择最公道的、深受人民尊敬的人士来担任这种工作。警察勤务都交给国民自卫军负责。整个伦巴迪亚的国民自卫军都是仿照法国的样子组成的,他们也使用红、白、蓝三色作为代表民族的颜色。米兰人过去就是反对德国的教皇党的信徒①,现在他们的情绪仍旧同从前一样。爱国分子的人数天天都在增加。法国的思想每天都在赢得新的胜利。自从消灭了维尔姆泽的军队以后,人民的情绪更是如此。所以总司令就让伦巴迪亚议会募集一支三千人的军团。
①教皇党是意大利中世纪时期的一个党派,其宗旨是反对德国。——俄文版编者
在11月间,扎昂切克将军和党勃罗夫斯基将军带领大批军官急忙从波兰赶来为意大利效劳,议会获准成立一支由三千波兰人编成的军团。这支部队始终没有派到前方去和奥军作战,而只是留在后方维持社会秩序和牵制教皇军队。
十
当困难的情势促使总司令宣布成立内帕丹共和国时,伦巴迪亚议会极其焦急不安。总司令告诉他们:由于情况变化,这样作是必要的。法军的作战线并不从内帕丹的领土上通过。最后表明,要说服最通达情理的人是不困难的。总司令终于让他们理解到,如果法国政府不愿意承担它在战争失利时不能履行的义务,那么,这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十分明显,意大利亲法党派的命运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法国现在给内帕丹共和国的保证对伦巴迪亚也是有利的,因为如果法国有一天被迫同意让伦巴迪亚归还奥地利的话,那时内帕丹共和国就可以作为伦巴迪亚人的避难所,就可以作为保存意大利自由圣火的策源地。
内帕丹共和国的全部领土,包括位于波河右岸的列则奥、莫德纳、波伦亚和斐拉拉等四个地区。它的疆域从亚得里亚海起到帕尔马的领地止,西北同热那亚共和国接壤,它经过热那亚和法国取得联系。在不得不把伦巴迪亚交还给奥国的担忧情况下,为了便于缔结和约,保存波河右岸这个民主国家是更加必要的,因为奥地利宫廷对于它没有任何权利,也不能提出任何要求。
这四个区域在自己的市政府管理之下独立存在了几个月。由卡普拉腊及其他人士①组成的治安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区的防务,并制裁怀有敌意的歹徒。11月间,拥有一百名代表的议会在莫德纳开会。他们采用伦巴迪亚所采用的红、白、蓝三色作为全意大利的颜色。他们赞成政治管理上的若干基本原则,如废除封建主义、主张平等和维护人权等。这些小共和国联合起来进行共同防御,并一致决定组织第一支三千人的意大利军团。议会由各阶层的人物,即由红衣主教、贵族、商人、律师、作家等组成。他们的眼界逐渐扩大了,宣布了出版自由。后来,到1797年1月初,经过某些磨擦,克服了地方割据观念,这些民族就联合起来组成了内帕丹共和国。它宣布以波伦亚为首都并采取立宪代议制度。这件事也引起了罗马方面的注意。新共和国的组织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是抵抗教皇所宣扬的那些信条的可靠屏障,是抵抗集结在罗曼尼亚的部队的可靠的堡垒。伦巴迪亚议会同这个共和国建立了联系。从这个时候起共和国就成为意大利各民族注意的焦点。波伦亚在意大利各城市中经常显得最有生气,并且就文明这个字的本意来说,它是意大利最文明的一个城市。1797年2月,托连提诺和约签订以后,教皇让出的罗曼尼亚自然也并入内帕丹共和国。这就使它的居民达到二百万人。
①原文这儿略有遗漏。——法文版编者
1796年末和1797年春,当法军决定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向维也纳挺进的时候,意大利的局势就是这样的。
①1797年1月13日。——法文版编者
六
托斯卡纳大公是承认共和国的欧洲的第一个君主。当法**队占领意大利的时候,他与法国保持和平。他的领地在亚平宁山脉的那一边,对作战地区毫无影响。即使在包围曼图亚以后,有一支法国部队开到里窝那,那也只是为了取缔那儿的英国商业,并使科西嘉岛的解放斗争得到方便。托斯卡纳其余的领地仍旧不受侵犯。驻里窝那的卫戍部队从未超过一千八百人。这无疑是一种牺牲品,因为还把其中三个营用在次要任务上面,而且起先派到那儿的是备尝艰苦而又需要休息的第七十五联队。大公的首相曼夫烈迪尼在消除可能危害他的君主的障碍方面表现了机智和才干,大公多亏他保全了自己的领地。曼夫烈迪尼侯爵和总司令鉴订了三、四个意义不很重大的专门条约。根据在波伦亚签定的最后一个条约,法军从里窝那撤退了。由于这件事情,大公把偿还旧账的二百万法郎交给了法**库。按照坎坡-福米奥和约,这个君主保全了自己的领地,使它不受侵犯。它受到一些虚惊,但未受过损害。由于他尊重现有条约,也由于他希望缓和洛林王朝对共和国所抱的敌意并劝它疏远英国①,所以他在意大利战争期间从未受过委屈。
①托斯卡纳大公是统治奥地利的洛林王朝的成员。——俄文版编者
七
当法军抵达阿迪杰河并因此使中意大利及下意大利同德国断绝了联系的时候,皮尼亚帖利公爵来到大本营,为那不勒斯国王请求停战并缔结停战协定。协定于1796年6月5日签字。原属博利厄所部的那不勒斯骑兵师(有二千四百匹马)开始驻进法军的布里西亚附近兵营里。那不勒斯的全权代表前往巴黎与共和国商谈并缔结最后和约。由于巴黎方面过分吹毛求疵,以及由于双西西里宫廷惯于狡黠地支吾搪塞,谈判产生了一些困难。督政府应把顺利地解除那不勒斯国王的武装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因为他有六万在伍军人,并且把二万五千至三万人派到波河一带。拿破仑不断地催促缔结这个和约。巴黎外交部要求数百万赔款,而那不勒斯宫廷则振振有词地拒付赔款。但到9月份,人们知道了西法同盟和科西嘉岛从英国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消息,这种新局面迫使圣詹姆士政府②把舰队撤离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和亚德里亚海的控制权转到土伦舰队的手里。于是惊惧万状的那不勒斯宫廷就签订了督政府所希望签订的一切协定,并在10月8日签订最后和约。但是这个宫廷不诚实,不尊重自己在条约上的签字。它的仇恨心竟猖狂到这样地步,以致在签订和约之后许久,它还在自己的边境上调兵遣将,扰乱意大利并以入侵相威胁,仿佛战争状态还继续存在一样。它的这种无耻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所引起的愤怒是无法形容的,所以这个政府最终被推翻了。
②即英国政府。——俄文版编者
八
9月初,当莱因方面军及松布尔-马斯方面军还呆在德国境内的时候,法国政府命令拿破仑通知德国皇帝:如果他不同意签订和约,那么,他在阜姆和的里雅斯特的两个海军基地就要遭受破坏。从这个不适时的声明中,自然不能期待什么好的结果。
但是过了一段时期,当松布尔-马斯方面军和莱因方面军被打回法国,而克耳和格尤宁根两处桥头堡被包围的时候,莫罗提议停战,而查理大公拒绝停战,并声明要占据这两个桥头堡。当维尔姆泽元帅和将近三万奥军被困在曼图亚,而阿尔文齐解救他们的一切努力已在阿尔科附近遭到失败的时候,督政府开始希望签订一个总的停战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克耳和格尤宁根将仍归法国,而曼图亚则仍归奥地利。克拉尔克将军获得了必要的权力,准备前往维也纳,并打算在1797年6月以前提出这个总的停战协定。在协定中,他打算建议解除对克耳和格尤宁根的包围,而对曼图亚则维持Status quo①,但奥国和法国的政治委员应当准许每天运进粮食,以供应这个要塞的军民需要。
①拉丁文,意为现状。——俄文版编者
克拉尔克将军于1796年12月1日到达米兰,以便同总司令协商一致行动,后者负有为这位全权代表取得各种必要的通行证的任务。拿破仑对他说道:“克耳和格尤宁根之围是容易解除的。大公用于包围克耳的军队一共只有四万人,可以叫莫罗带六万人于天亮时候从他的兵营突国,击溃围军,夺取他们的辎重车并毁坏他们所有的工事。何况克耳和格尤宁根桥头堡抵不上曼图亚,而曼图亚的居民人数(男、女和儿童)和守军人数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维尔姆泽元帅把军民口粮扣减一半以后,已在六个月内又积蓄了六个月的储备粮。如果停战应当作为和议的开端,那么,在曼图亚未拿下以前,这正是不要提议停战的又一个理由。这就是说,必须赢得克耳城下的战斗,并等待曼图亚投降,到那时候才可以提议停战和媾和。”
但是政府的命令是明确的。克拉尔克将军只好写信给奥皇,并把督政府的信寄给他。因此,皇帝的侍从武官,文岑特男爵和克拉尔克将军于1月3日在维琴察会面。他们共举行了两次会谈。文岑特男爵声称:皇帝不能在维也纳接待他没有承认的共和国的代表,而且他不能背着他的盟国单独行动。最后,如果法国代表有什么通知,可以寄给奥地利驻都灵公使日腊耳迪。这样,这种有关停战的有害思想幸而被敌人拒绝了。法国全权代表刚刚回到阿迪杰,阿尔文齐解救曼图亚的进攻就开始了。这成了引起里沃利和法沃里塔两个战役的原因,关于这些战役的经过将在第十四章中予以叙述①。
①见本书第十一章。——俄文版编者
但卢森堡宫①政府不知为什么居然在文岑特男爵的这个答复中看出谈判的大门业已敞开,并在1797年1月份给克拉尔克将军发出指令,授权他按照下列条件缔结和约:1)奥皇放弃比利时和卢森堡两地区;2)承认列日和其他一些伸入法国领土的小块土地以及已经让给法国的土地属于共和国;3)答应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德国征集一些赔款给总督②;4)在共和国方面,它将把在意大利所占领的奥皇领地还给奥皇。拿破仑不同意这些条件,他深信共和国有权要求以莱因河为国界,有权在意大利建立支持法国势力的国家,并使热那亚共和国、撒丁国王和教皇从属于自己;因为再不能把意大利看作战前那个样子了。如果有朝一日法军退回阿尔卑斯山,而在意大利又没有留下强大的盟国,那么热那亚和威尼斯的贵族以及撒丁国王就会在保护自己的制度、防止传播民主和民权思想的影响下,同奥地利密切勾结起来。威尼斯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对欧洲均势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它现在却从经验和刚刚避过的危险中吸取了教训,并将从自身找到毅力、金钱和军队来援助奥皇以及扑灭自己大陆领地上的自由独立思想。教皇、各国国王和贵族就会联合起来保护他们的特权,并封锁阿尔卑斯山以隔绝时代思潮的流入。
①卢森堡宫是督政府的办公地点。——法文版编者
②荷兰总督。——俄文版编者
过了三个月以后,拿破仑根据下面各点签订了和约的初步条件:取得沿莱因河的边界线(包括美因兹要塞),合并住有一百五十万居民的领土(大过督政府所要求的),在意大利境内建立一个或两个民主共和国。这些共和国与瑞士相连接,自北而南纵贯全意大利,从阿尔卑斯山到波河,包围着撒丁王国并沿波河流域掩护中、下意大利。必要时法军可以经过热那亚、帕尔马、莫德纳、波伦亚、斐拉拉及梅斯特雷,绕过明乔河、曼图亚及阿迪杰河而立刻出现在皮亚韦河畔。在意大利建立了这样一个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共和国,就能够保证法国对撒丁王国的三百万居民、对教会领地和托斯卡纳的三百万居民,以及甚至对那不勒斯王国发生有力的影响。
九
对待伦巴迪亚居民应当小心谨慎。只要奥皇一旦放弃比利时及卢森堡,法国就会同意缔结和约,并同意退还伦巴迪亚作为代价。因此,既不能承担任何义务,又不能提出任何违**此种秘密意图的保证。另一方面,国家需要负担全部军费,这不仅消耗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引起财政上或大或小的赤字(依各地军队数目大小而定)。
法国已废除各种间接税。它的税收制度是极不完备的。地方金库是独立的。一切搞得乱七八糟,信誉扫地。所有机关的工作效率都很低。从意大利征集得来的军税,要分出颇大一个数目去供养莱因方面军、土伦舰队和布勒斯特舰队,甚至还要用来维持巴黎的政府机关。除此以外,当时还要反对意大利的亲奥党派的势力,这个党是由贵族和一部分僧侣组成的,罗马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它发生影响。拿破仑支持要求意大利独立的党派,但他不能让自己的名誉受影响;尽管情况紧急,他总是把大多数居民的好感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他不仅非常尊重宗教,而且经常采取一切可以促使教士倾向于他的措施。他非常善于利用自由的口号,特别是利用民族独立的口号,把这种口号当作自己的护身符似的。这些口号从罗马时代以来就一直是意大利人所珍视的。他把各省、市及村社的行政交给居民自己管理,选择最公道的、深受人民尊敬的人士来担任这种工作。警察勤务都交给国民自卫军负责。整个伦巴迪亚的国民自卫军都是仿照法国的样子组成的,他们也使用红、白、蓝三色作为代表民族的颜色。米兰人过去就是反对德国的教皇党的信徒①,现在他们的情绪仍旧同从前一样。爱国分子的人数天天都在增加。法国的思想每天都在赢得新的胜利。自从消灭了维尔姆泽的军队以后,人民的情绪更是如此。所以总司令就让伦巴迪亚议会募集一支三千人的军团。
①教皇党是意大利中世纪时期的一个党派,其宗旨是反对德国。——俄文版编者
在11月间,扎昂切克将军和党勃罗夫斯基将军带领大批军官急忙从波兰赶来为意大利效劳,议会获准成立一支由三千波兰人编成的军团。这支部队始终没有派到前方去和奥军作战,而只是留在后方维持社会秩序和牵制教皇军队。
十
当困难的情势促使总司令宣布成立内帕丹共和国时,伦巴迪亚议会极其焦急不安。总司令告诉他们:由于情况变化,这样作是必要的。法军的作战线并不从内帕丹的领土上通过。最后表明,要说服最通达情理的人是不困难的。总司令终于让他们理解到,如果法国政府不愿意承担它在战争失利时不能履行的义务,那么,这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十分明显,意大利亲法党派的命运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法国现在给内帕丹共和国的保证对伦巴迪亚也是有利的,因为如果法国有一天被迫同意让伦巴迪亚归还奥地利的话,那时内帕丹共和国就可以作为伦巴迪亚人的避难所,就可以作为保存意大利自由圣火的策源地。
内帕丹共和国的全部领土,包括位于波河右岸的列则奥、莫德纳、波伦亚和斐拉拉等四个地区。它的疆域从亚得里亚海起到帕尔马的领地止,西北同热那亚共和国接壤,它经过热那亚和法国取得联系。在不得不把伦巴迪亚交还给奥国的担忧情况下,为了便于缔结和约,保存波河右岸这个民主国家是更加必要的,因为奥地利宫廷对于它没有任何权利,也不能提出任何要求。
这四个区域在自己的市政府管理之下独立存在了几个月。由卡普拉腊及其他人士①组成的治安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区的防务,并制裁怀有敌意的歹徒。11月间,拥有一百名代表的议会在莫德纳开会。他们采用伦巴迪亚所采用的红、白、蓝三色作为全意大利的颜色。他们赞成政治管理上的若干基本原则,如废除封建主义、主张平等和维护人权等。这些小共和国联合起来进行共同防御,并一致决定组织第一支三千人的意大利军团。议会由各阶层的人物,即由红衣主教、贵族、商人、律师、作家等组成。他们的眼界逐渐扩大了,宣布了出版自由。后来,到1797年1月初,经过某些磨擦,克服了地方割据观念,这些民族就联合起来组成了内帕丹共和国。它宣布以波伦亚为首都并采取立宪代议制度。这件事也引起了罗马方面的注意。新共和国的组织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是抵抗教皇所宣扬的那些信条的可靠屏障,是抵抗集结在罗曼尼亚的部队的可靠的堡垒。伦巴迪亚议会同这个共和国建立了联系。从这个时候起共和国就成为意大利各民族注意的焦点。波伦亚在意大利各城市中经常显得最有生气,并且就文明这个字的本意来说,它是意大利最文明的一个城市。1797年2月,托连提诺和约签订以后,教皇让出的罗曼尼亚自然也并入内帕丹共和国。这就使它的居民达到二百万人。
①原文这儿略有遗漏。——法文版编者
1796年末和1797年春,当法军决定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向维也纳挺进的时候,意大利的局势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