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2/2)
《汉书》作者:汉书 2017-04-13 11:07
,则当生于汉高帝七年(前200)。(2)李蔡:李广之弟。见本书《李广传》。石庆:石奋之予。见本书《万石传》。公孙贺、刘屈氂:本书有其传。继踵:言相蹑。(3)丘墟:废墟。(4)惇:厚也。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1),诏征巨野令史成诣公车(2),度留不遣,坐论为城旦(3)。 (1)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2)巨野:县名。属山阳郡,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南。公车:官署名。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征召皆总领之。(3)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四岁刑。论决为髠钳,输边,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 元始中(1),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俸)禄以给敌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2),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3)。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励)俗,圣王之制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见为适(嫡)者(4),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2)制度:应助曰:“礼,贵有常尊,衣服有品。”(3)诡服:指有意穿的鄙服。殊科:谓不一样。(4)次:世次。 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1)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数(shuò):屡次。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上不报(4),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人:赐给卜式四百人更赋钱。外徭:谓出徭戍钱,即更赋钱。(8)匿:藏也。(9)中郎:近侍之官。属郎中令(光禄勋)。(10)左庶长:爵名,第十级。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1)。岁余,羊肥息(2)。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3),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喉氏令(4),缑氏便之;迁成皋令(5),将漕最(6)。上以式朴忠(7),拜为齐王太傅(8),转为相(9)。 (1)草:草鞋。(2)羊肥息:言羊既肥又生多。(3)去:除也。(4)缑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5)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6)将漕最:言其领漕,课最上。(7)朴:质也。(8)齐王太傅:齐王国太傅,辅佐齐王。(9)相:诸侯王国之相,统众官。 会吕嘉反(1),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 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2)。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3),以尽臣节(4)。”上贤之,下诏曰:“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5)。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6)。齐相雅行躬耕(7),随牧蓄(畜)番(蕃)(8),辄分昆弟,更造(9),不为利惑(10)。日者北边有兴(11),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发恶(12),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13),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1)吕嘉反:见本书《南越传》,(2)强国不犯:国家威强而不见侵犯。(3)子男:自谓其子。临菑: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习弩:古时临淄入长于射弩。博昌:县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博昌习船:古时博昌临近渤海,故长于使船。(4)以尽臣节:谓从军以尽死节。(5)报德以德,报怨以直:《论语·宪问篇》有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故诏引之。(6)未有奋由直道:言元欲愤激而从于报怨以直之道。奋:愤激。由:从也。(7)雅行:言行为雅正。(8)畜蕃:言畜牧滋多。(9)更造:意谓再行创业。(10)不为利惑:谓不惑于利。 (11)日者:往日。兴:谓发军。(12)岁恶:犹凶岁。年谷不登。(13)首奋:为首愤激。 元鼎中(1),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2)。上由是不说(悦)式。明年当封禅(3),式又不习文章(4),贬秩为太子大傅,以兒宽代之,式以寿终。 (1)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2)可罢:卜式言可罢盐铁等事,详见本书《食货志》下。(3)明年:指元封元年(前110)。是年武帝至泰山封禅。(4)文章:谓文物典章。 兒宽,千乘人也(1)。治《尚书》,事欧阳生(2)。以郡国选诣博士(3),受业孔安国(4)。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5)。时行赁作(6),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7),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8)。 (1)千乘:县名,属千乘郡,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北。(2)欧阳生:见本书《儒林传》。(3)郡国:“国”字衍。千乘为郡,非国名。(4)孔安国:见本书《儒林传》。(5)都养:当炊事员。(6)赁作:当佣工。(7)射策: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出试题于簿策,分甲乙科,列于案上,应试者随意取答,然后由主试者审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掌故:官名,主故事,属太常。(8)文学卒史:主行文书。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智)自将(1),善属文(2),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3),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4),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5),除为从史(6),之北地视畜数年(7)。还至府,上畜簿(8),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9),椽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椽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10)。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向)学,以宽为奏漱椽(11),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12)。见上,语经学。上说(悦)之,从问《尚书》一篇(13)。擢为中大夫(14),迁左内史(15)。 (1)有:杨树达以为当作“以”。将:卫也。(2)属:缀也。(3)张汤:本书有其传。(4)史:谓善史书者。(5)署曹:委任职务。(6)从史:一般小吏。(7)北地:郡名。治马领(在今甘肃庆阳西北)。畜:指廷尉在北地郡的牲畜。(8)薄:谓文计。(9)却:退也。(10)掾:古代属官的通称。(11)奏谳掾:掌奏报与定案文书之属吏。(12)侍御史:官名。属御史大夫。(13)从问《尚书》:事详本书《儒林传》。(14)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15)左内史:内史掌治京畿地方,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甲仁厚士,推情与下(1),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2),定水令以广溉田(3)。收租税,时裁阔狭(4),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5),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6),课更以最(7)。上由此愈奇宽。 (1)与:犹接待。(2)六辅渠:古代关中地区六道人口灌溉渠道之总称。元鼎六年(前111)在兒宽主持下,于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道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3)水令:用水之法。(4)截:审度。阔:谓宽裕。狭:谓窘迫。(5)课殿:考核最下。(6)输租繦属不绝:谓输租者接近,不绝于道。繦:绳索。(7)课更以最:考核变为最上等。 及议欲放(仿)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1),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2),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向),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3),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4),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5)。唯圣主所由(6),制定其当(7),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8),使群臣得人自尽(9),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10),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11),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1)司马相如:本书有其传。(2)统揖:总揽,总统。(3)此谓封禅之享荐,不是常礼,故经无其文。(4)祛:举也。(5)称:副也。(6)由:从也。(7)当:犹中。(8)优游:言不决。(9)人自尽:意谓各自为是,各执己见。(10)极:犹准。准则。(11)金声而玉振之:言宣扬德音,如金玉声。 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书曰:“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1)。间者圣统废绝(2),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3),宗祀泰一(4),六律五声(5),幽赞圣意(6),神乐四合(7),各有方象(8),以丞嘉祀(9),为万世则(10),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11),登告岱宗(12),发祉闿(开)门,以侯景至(13)。癸亥宗祀(14),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肃邕(雍)永享(15)。光辉充塞(16),天文粲然(17),见(现)象日昭(18),报降符应(19)。臣宽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制曰:“敬举君之觞。” (1)属:连接。象:指政教之法象。(2)圣统:圣人之遗业,谓礼文。(3)祖:始也。辟雍:古代的大学,又为祭祀之所。(4)宗:尊也。泰一:神祠名。见本书《郊祀志》。(5)六律:谓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五声:宫、商、角、徵、羽。(6)幽:深也。赞:明也。(7)神乐:谓柯神之乐。(8)方象:谓四方景象。(9)丞:同“承”。(10)则:法也。(11)将建大元:谓将改年号。本瑞:谓天瑞。(12)岱宗:泰山。(13)景:谓景象。(14)癸亥:甲子六十之末日;次日即子,为六十日之元。 (15)肃雍永享:言既敬且和,永享于天。肃,敬也。雍,和也。(16)塞:满也。 (17)粲然:光明貌。(18)昭:明也。(19)报降符应:谓天报答而降下符应。 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1):“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2)。”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语在《律历志》。 (1)司马迁:本书有其传。(2)正:谓改正。 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1),居位九岁(2),以官卒。 (1)易:轻也。(2)九岁:当作“八岁”。兒宽自元封元年为御史大夫,卒于太初二年十二月(见《武纪》),在位八年。 赞曰: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雀)(1),远迹羊承之间(2),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义)安(3),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4),见主父而叹息(5)。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6),卫青奋于奴仆(7),日出于降虏(8),斯亦囊时版筑饭牛之朋已(9),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10),笃行则石建、石庆(11),质直则汲黯、卜式(12),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13),定令则赵禹、张汤(14),文章则司马迁、相如(15),滑稽则东方朔、枚皋(16),应对则严助、朱买臣(17),历数则唐都、洛下闳(18),协律则李延年(19),运筹则桑弘羊(20),奉使则张骞、苏武(21),将率则卫青、霍去病(22),受遗则霍光、金日碑(23),其余不可胜纪(24)。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25),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木进(26)、刘向、王褒以文章显(27),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28),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29),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30),亦其次也(31)。 (1)鸿:大雁。渐:进也,此喻公孙弘等有鸿之大材,未进之时为燕雀所轻。(2)远迹:远窜其迹。(3)又安:太平无事。(4)枚生:枚乘,本书有其传。(5)主父:主父偃,本书有其传。(6)弘羊:桑弘羊,见《食货志》。(7)卫青:本书有其传。(8)日碑:金日碑,本书有其传。(9)版筑饭牛之阙:指傅说、宁戚。相传商代傅说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商王武了任为大臣,治理国政。宁戚,即宁越。相传春秋时齐桓公郊迎客,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以为非常人,命以后车载之而归,用为客卿。(10)董仲舒:本书有其传。(11)石建、石庆:见本书《万石传》。(12)汲黯:本书有其传。 (13)韩安国、郑当时:本书有其传。(14)赵禹:见本书《酷吏传》。张汤:本书有其传。(15)相如:司马相如。(16)东方朔:本书有其传。枚皋:见本书《枚乘传》。(17)严助、朱买臣:本书有其传。(18)唐都、洛下闳:见本书《律历志》。(19)李延年:见本书《佞幸传》。(20)运筹:划策。 (21)张骞、苏武:本书有其传。(22)霍去病:本书有其传。 (23)受遗:受先帝之遗命。霍光:本书有其传。(24)纪:记也。 (25)茂异:茂才异等之简称,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26)萧望之:本书有其传。梁丘贺、夏侯胜、严彭祖、尹更始:见本书《儒林传》。韦玄成:见本书《韦贤传》。(27)刘向、王褒:本书有其传。(28)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本书有其传。(29)黄霸、王成、龚遂、召信臣:见本书《循吏传》。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张敞:本书卷七六有其传。严延年:见本书《酷吏传》。(30)参:考察之意。其:指汉皇帝。(31)其:指汉武帝。其次:谓次于武帝时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