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文学艺术 > 汉书章节目录 >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2/2)

汉书作者:汉书 2017-04-13 11:07
,引大体,不拘文法(5)。  (1)丞史:指东海郡的郡丞与掾史。(2)大指:大体。(3)不细苛:不苛求小节。(4)主爵都尉:官名。掌列侯。(5)不拘文法:不拘执于文书法令。  为人性倨(1),少礼(2),面折(3),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游侠,任气节,行修洁。其谏,犯主之颜色(4)。常慕傅伯、爰盎之为人(5)。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疾(6)。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1)性倨:秉性倨傲方直。(2)礼:这里指世俗之礼。(3)面折:言当面批评(他人)。折:摧折,引申为批评。(4)颜色:俗谓“面子”。(5)傅柏:梁孝王之将,素伉直。爰盎:当时以直谏敢言闻名。(6)灌夫:附见本书《窦婴传》。宗正:官名。掌宗室事务。刘弃疾:一作刘弃,官为宗正,事迹不详。  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1),中二千石拜谒(2),蚡弗为礼。黯见蚡,未尝拜,揖之。上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3)。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人曰:“甚矣,汲黯之戆也(4)!”群臣或数黯(5),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6),陷主于不谊(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1)太后:指王太后,汉武帝的生母。田蚡: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本书有其传。(2)中二千石:汉代高级官阶。九卿都是此级,月俸一百八十斛。(3)云云:犹言如此如此。(4)戆(zhuàng):粗鲁而刚直。(5)数(shǔ):指责。(6)从谀承意:顺从谄媚,迎合君意。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1),终不愈。最后,严助为请告(2)。上曰:“汲黯何如人也?”曰:“使黯任职居官,亡(无)以愈人(3),然至其辅少主守成,虽自谓贲育弗能夺也(4)。”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5),至如汲黯,近之矣。”  (1)赐告:皇帝特许休假。(2)严助:即庄助,本书有其传。请告:请求休假。(3)愈:胜也。(4)贲育:孟贲、夏育,皆古代的勇士。夺:夺志,改变其主意。(5)社稷之臣:与国家共存亡的忠臣。  大将军青侍中(1),上踞厕视之(2)。丞相弘宴见(3),上或时不冠(4)。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5),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1)大将军青:卫青,汉代名将。本书有其传。侍中:加官。侍从皇帝左右。(2)踞厕:蹲在厕所。(3)丞相弘:公孙弘,本书有其传。宴见:平时(不是上朝)见皇帝。(4)不冠:不整冠。(5)武帐:为皇帝平时治政之所,而非朝会之正殿。  张汤以更定律令为廷尉(1),黯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2),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3)?而公以此无种矣(4)!”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5),仄(侧)目而视矣!”  (1)张汤:本书有其传。廷尉:官名。掌刑狱。(2)褒:发扬光大之意。(3)约束纷更:言乱改章法。(4)无种:犹言无遗类。(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都是形容群情非常恐惧。  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1)。黯务少事,间常言与胡和亲,毋起兵。上方乡(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上分别文法(2),汤等数奏决谳以幸(3)。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4),而刀笔之吏专深文巧诋(5),陷人于罔(网),以自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心疾黯,虽上亦不说(悦)也,欲诛之以事(6)。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弗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7)。”数岁,官事不废。  (1)招怀:招徕和安抚。四夷:指当时汉族四周的兄弟民族。(2)分别文法:言有针对性的严明法纪。(3)奏决谳(yàn)以幸:进呈重大的案件由皇帝裁决,以取得宠信。(4)面触:犹面折。(5)深文巧诋:在条文上大做文章,巧妙地毁人于罪。(6)诛之以事:言借故杀之。(7)右内史:秦与汉初的内史掌治京畿地方,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汉景帝时分为左、右内史。界部中:管辖区域之内。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1),然黯与亢(抗)礼。或说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贵,诚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2)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3)。  (1)姊:指卫青之姊卫子夫。(2)此句意谓大将军能降贵以礼士,才受人尊重。(3)遇:礼遇。  淮南王谋反(1),惮黯,曰:“黯好直谏,守节死义;至说公孙弘等(2),如发蒙耳(3)。”  (1)淮南王谋反:指淮南王刘安元狩元年(前122)谋反。 (2)说(shuì):游说,劝诱。(3)如发蒙:言如揭开盖子那么容易。上既数征匈奴有功,黯言益不用。  始黯列九卿矣,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已而弘至丞相封侯,汤御史大夫,黯时丞史皆与同列,或尊用过之(1)。黯褊心(2),不能无少望(3),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4)。”黯罢(5),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汲黯之言,日益甚矣。”  (1)黯时丞史皆与同列,或尊用过之:汲黯往日为九卿时属下的丞史,如今都与他同列,甚至尊用超过他了。(2)褊(biàn)心:心胸狭隘。(3)少望:稍有埋怨情绪。(4)后来居上:意谓用人不按资历。(5)罢:退去。  居无何,匈奴浑邪王帅(率)众来降(1),汉发车二万乘(2)。县官亡(无)钱(3),从民贳马(4)。民或匿马,马不具(5)。上怒,欲斩长安令。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臣黯,民乃肯出马(6)。且匈奴畔(叛)其主而降汉(7),徐以县次传之(8),何至令天下骚动,罢(疲)中国(9),甘心夷狄之人乎(10)?”上默然。后浑邪王至,贾人与市者(11),坐当死五百余人。黯入,请闲,见高门(12)曰:“夫匈奴攻当路塞(13),绝和亲,中国举兵诛之,死伤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14)。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赐从军死者家;卤(掳)获(15),因与之,以谢天下,塞百姓之心(16),今纵不能,浑邪帅数万之众来,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如边关乎(17)?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赢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18),臣窃为陛下弗取也。”上弗许,曰:“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者数年。  (1)浑邪王来降:详于本书《匈奴传》。(2)发车:谓发车前去迎接。(3)县官:当时“天子”的代称,引申为国家。(4)贳(shì):借贷。(5)不具:不足数。(6)黯曰等句:汲黯时为右内史,长安令是其属下,当武帝欲斩长安令时,他挺身而出承担责任。(7)匈奴:指匈奴浑邪王。(8)徐以县次传之:言慢慢地由沿途各县传送降人。(9)中国:指中原地区。(10)甘心:讨欢心之意。(11)与市:与之交易。(12)高门:指未央宫内的高门殿。(13)当路塞:指汉匈之间的交通要塞。(14)巨万百数:巨万之数以百计。巨万:万万。(15)掳获:掳掠之物。(16)塞:满也。这里是安慰之意。(17)绳以为阑出财物如边关:汉律,禁民以金铁田器出边关。胡、汉贸易长安中,文吏亡援此律比附而惩治,故有坐当死者。汲黯对此不满而责难之。绳:指以法惩治。阑:指无符传出入关塞。(18)微文:谓苛细的法律条文。  会更立五铢钱(1),民多盗铸钱者(2),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3),楚地之郊也(4),召黯拜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缓,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5),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之。臣常有狗马之心(6),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7),出入禁闼(8),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9)。顾淮阳吏民不相得(10),吾徒得君重(11),卧而治之(12)。”黯既辞,过大行李息(13),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然御史大夫汤智足以距(拒)谏,诈足以饰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14),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何?(15)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其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16)。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17)。居淮阳十岁而卒。  (1)更立五铢钱:元狩五年(前118),汉废半两钱,更行五铢钱。铢: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2)盗铸钱:私自铸钱。(3)淮阳:郡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4)郊:谓交通要道。(5)填沟壑:谦称自己死。(6)狗马之心:谦言愿报效之心。(7)中郎:官名。侍从皇帝。(8)出入禁闼:常在皇帝左右之意。禁闼:宫廷的门户。(9)今召君:言即将召你回来。(10)顾:思念。吏民不相得:言吏民不相安而失其所。(11)徒得君重:仅借重你的威望。(12)卧而治之:此针对汲黯“今病”而言。意谓一边养病,一边治理。(13)大行:官名。后改称大鸿胪,掌民族事务。(14)舞:犹弄。(15)不早言之何:言何不早言。(16)抵;当(dàng),判处。(17)诸侯相秩:真二千石,稍高于二千石的郡守秩。  卒后,上以黯故,官其弟仁至九卿,子偃至诸侯相。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1),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昆弟以安故,同时至二千石十人。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2),信任宏(3),官亦再至九卿。然卫人仕者皆严惮汲黯,出其下(4)。  (1)姊子:《史记》作“姑姊(父之姐)子”。太子洗马:太子属官。(2)盖侯信:王皇后兄王信。(3)任:保举。(4)出其下:谓声名在汲黯之下。  郑当时字庄,陈人也(1)。其先郑君尝事项籍,籍死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2),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1)陈:县名。今河南淮阳县。(2)名籍:谓直接呼项籍之名。  当时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1),声闻梁楚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2)。每五日洗沐(3),常置驿马长安诸郊(4),请谢宾客(5),夜以继日,至明旦,常恐不遍。当时好黄老言,其慕长者,如恐不称(6)。自见年少官薄,然其知友皆大父行(7),天下有名之士也。  (1)张羽:梁孝王之将,平七国之乱有功,见《韩安国传》。(2)太子舍人:太子属官。(3)洗沐:指休假。汉时官吏每五日休假一天。(4)诸郊:四郊。(5)请谢:晋谒,答谢。(6)称:谓称意。(7)大父行:祖父辈的人。  武帝即位,当时稍迁为鲁中尉(1),济南太守(2),江都相(3),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魏其时议(4),贬秩为詹事(5),迁为大司农。  (1)鲁:鲁王国。都鲁(今山东曲阜)。中尉:在王国掌武职。(2)济南:郡名。治东平陵(在今山东济南市东)。(3)江都:江都王国。都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市北)。(4)武安:武安侯田蚡。魏其:魏其侯窦婴。议:指东朝廷辩时郑当时左右不定的言行,详见本书《窦婴田蚡传》。(5)詹事:官名。掌皇后、太子家务。(6)大司农:《史记》作“迁为大农令,是也。当时为大农令,至太初元年始改为大司农。  当时为大吏,戒门下:“客至,亡(无)贵贱亡(无)留门(下)者(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性廉,又不治产,卬(仰)奉赐给诸公(2)。然其馈遗人,不过具器食(3)。每朝,候上间说(4),未尝不言天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5),诚有味其言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6),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诸公以此翁然称郑庄(7)。  (1)无留门:言客来立即请入,不使客在门口等候。(2)奉赐:俸禄与所得赏赐。(3)具:吴恂疑“篹”,竹制盛食之器。(4)间说:于间隙时称说。(5)推毂士:言荐举人。(6)未尝名吏:未曾直接叫过属吏的名讳。(7)翕然:一致之意。  使视决河(1),自请治行五日(2)。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治行者何也?”然当时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斥臧否(3)。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屈(4)。当时为大司农,任人宾客僦(5),入多逋负(6)。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当时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7)。迁汝南太守(8),数岁,以官卒。昆弟以当时故,至二千石者六七人。  (1)使视决河:奉使视察黄河的决口。(2)请治行:申请整治行装的假日。(3)斥:指出。臧否(zàngpǐ):犹言好坏、得失。(4)屈:尽也。(5)任人:所保举的人。僦(jiù):雇用运输。(6)通(bù)负:亏欠款项。(7)守:暂时为之。长史:指丞相属下的长史。(8)汝南:郡名。治蔡县(在今河南上蔡西南)。  当时始与汲黯列为九卿,内行修。两人中废,宾客益落(1)。当时死,家亡(无)余财。  (1)落:散也。  先是下邽翟公为廷尉(1),宾客亦填门(2),及废,门外可设爵(雀)罗(3)。后复为廷尉,客欲往,翟公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现)。”  (1)下邦:县名。在今陕西华县西北。(2)填:满也。(3)此言门庭冷落而无宾客往来。雀罗:捕雀的网。(4)署:谓书写。  赞曰: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扬子以为孝文亲屈帝尊以信(伸)亚夫之军(1),蜀为不能用颇、牧?彼将有激云尔(2)。  (1)扬子:扬雄。(2)有激:谓冯唐欲理魏尚而对文帝用了激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