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2)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作者: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 2017-04-13 10:59
高人一等了。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祖祖辈辈一向很幸运,能在车上占有座位,于是便断然相信,他们一辈人同普通人本质上有所不同。有了这样一种谬见,显然他们对广大群众的疾苦所抱的同情就会削弱,从而变成冷淡而空洞的怜悯了。在本书所叙述的那个时代里,我自己对于兄弟们遭受的苦难漠不关心,我刚才提到的那种谬见是唯一能够解释我的冷淡态度的借口。
1887年,我年满三十岁,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已经同伊蒂丝·巴特勒特订了婚。她和我一样,也是个乘车者。那就是说,她家是一个富有的家庭,我希望这种说法已经能使读者对我们当时的生活有了一些概念,大可不必再详细叙述了。在那个时代,只要有钱就能使人获得生活中一切舒适和考究的享受。如果一个女人有钱,她就会有许多求婚者;何况伊蒂丝·巴特勒特除了有钱以外,还是一个美丽而风姿绰约的姑娘哩。
我知道,我的女读者们对这番话会提出抗议。“她可能是漂亮的,”我听见她们在说,“至于风姿绰约,那就绝对谈不上了,因为她穿的是当时流行的服装,头上带着令人发晕的一英尺来高的头饰,身后拖着长得出奇的裙子,那种矫揉造作的式样,较之以前裁缝设计的任何式样都更会破坏人体线条的优美。你想,谁要是这样打扮,还会显得风姿绰约,那才怪哩!”这话说得有理,我只能回答说,二十世纪的女人由于穿着剪裁合式并能充分表现女性美的服装,显得可爱,但是我还记得她们曾祖母的形象,所以敢于断言,不论是什么奇装异服,也不能完全掩盖她们曾祖母的风姿。
我们只等新居落成就举行婚礼;我盖的那所房子座落在城内最理想的一个地区,即主要是富翁聚居区。大家要知道,当时评定波士顿各住宅区的优劣,不在于自然环境,而在于邻居的情况。每个阶级或每个民族都各有定所。一个富翁住在贫民区里,一个知识分子住在没有文化的人们之中,就仿佛孤零零地住在多疑善妒的异族当中一样。我们开始兴建房子时原本希望能在1886年冬季落成。但是到次年春天它还未竣工,我们的婚期也只好推迟了。这种拖延使我这样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感到特别恼火,而其原因则是由于发生了一连串的罢工,也就是说,所有的砖匠、泥水匠、木匠、漆匠、铅管匠以及其他同营造业有关行业的工人们都联合起来拒绝工作。我记不得究竟是什么特殊原因引起了罢工。那个时期人们对罢工已经司空见惯,也就不再去寻根究底了。自从1873年经济大恐慌以来,罢工在各个产业部门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过。事实上,如果看到某个行业的工人一连几个月不间断地工作,那倒反是例外了。
读者只要注意到上面所提的年代,自然会认识到产业界的动荡不安是一个伟大运动处在萌芽和分散阶段的现象,后来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工业制度便是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回顾以往,一切都很明白,就是儿童也能理解,但在当时,我们不是先知先觉,对于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当时确实感到国家在产业方面正面临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局面,在工人和雇主、劳方和资方之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劳动阶级非常突然而又普遍地对他们的现状感到深刻的不满,而且设想只要他们知道如何着手改变现状,情况就会大大地改善。他们从各个方面采取同一步骤,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要享受到高雅奢华的生活。在当时看来,除非世界大大地富裕起来,这些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虽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有个笼统的概念,但是关于实现这些要求的方法却茫无头绪。只要有人似乎能在这个问题上给他们一点教导,他们就会满腔热情地去拥戴他,结果许多自封的领袖便突然名噪一时,其实某些领导人并没有什么见解可以教导他们。不管人们认为劳动阶级这些愿望多么难以实现,他们却把罢工当作主要武器,在罢工中的那种相互支援的热诚,以及为了实现理想而作的牺牲,足以充分说明他们坚定的决心。
当时,一般人都把我所描述的这种运动称之为劳工纠纷。对于它们的最后结果,我这个阶级的人们由于个性不同,看法也不一致。乐观的人断然肯定,就事物的常情而论,工人们的新的愿望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原因仅仅是在于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物资来满足他们。人类之所以没有即刻挨饿,也仅仅是由于大多数人做得多,吃得少;只要整个世界还是那么贫穷,大多数人的境遇是不可能有多大改善的。这些人认为,工人们斗争的对象不是资本家,而是人类牢不可破的环境。至于他们什么时候能明白这一点,并决心忍受这种无可奈何的命运,那只是他们的智力问题罢了。
不太乐观的人都同意这些说法。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人们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满足。但是人们也有理由担心,深怕要等到社会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不可收拾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他们有投票权,如果他们高兴,也有力量这样做,而工人领袖们也有意这样鼓励他们。某些消极悲观的观察家甚至大放厥词,预言社会的大难即将临头。他们声称,人类已经爬到文明阶梯的顶端,又将倒栽下来堕入大混乱中去,经过这场混乱以后,无疑又再会振作精神,重新回过头来开始向上爬。这种经历在各个历史时代以及史前时期一再出现,因而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被搞得焦头烂额。人类的历史正如一切伟大的运动一样,循环不息,周而复始。有人认为历史是直线似的向前发展,永无止境,但这种看法只是幻想,实际上并无实例。用彗星的抛物线来比喻人类的经历,也许是比较恰当的,人类从野蛮时代的远日点往上奔向太阳,到达了文明时代的近日点,然后又猛然往下跌落,陷到下面的混沌中去。
这当然是一种偏激的见解,但我记得在我的熟人当中,一些严肃认真的人讨论当世时势时也持有十分相似的论调。当时深思远虑的人们无疑地都一致认为社会正在接近一个危险的时期,结果必然产生巨大的变化。一切劳资纠纷及其起因、经过和解决办法,已经成为报刊和认真讨论的首要题材了。
当时一小撮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危言耸听,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正足以说明人心多么紧张。这些人提议用暴力作为威胁手段,强迫美国人民接受他们的主张,仿佛这个刚刚镇压了全国一半人口的叛乱的强大国家,由于想要维持它的政治制度,就会吓得去接受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似的。
我是富有阶级的一员,跟当时存在的社会秩序休戚相关!自然也分担了本阶级的忧虑。当时我对工人阶级还有一种特殊的不满,因为他们的罢工一再使我不能享受到结婚的幸福,毫无疑问,这种不满也就引起了我对他们的特殊怨恨。
1887年,我年满三十岁,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已经同伊蒂丝·巴特勒特订了婚。她和我一样,也是个乘车者。那就是说,她家是一个富有的家庭,我希望这种说法已经能使读者对我们当时的生活有了一些概念,大可不必再详细叙述了。在那个时代,只要有钱就能使人获得生活中一切舒适和考究的享受。如果一个女人有钱,她就会有许多求婚者;何况伊蒂丝·巴特勒特除了有钱以外,还是一个美丽而风姿绰约的姑娘哩。
我知道,我的女读者们对这番话会提出抗议。“她可能是漂亮的,”我听见她们在说,“至于风姿绰约,那就绝对谈不上了,因为她穿的是当时流行的服装,头上带着令人发晕的一英尺来高的头饰,身后拖着长得出奇的裙子,那种矫揉造作的式样,较之以前裁缝设计的任何式样都更会破坏人体线条的优美。你想,谁要是这样打扮,还会显得风姿绰约,那才怪哩!”这话说得有理,我只能回答说,二十世纪的女人由于穿着剪裁合式并能充分表现女性美的服装,显得可爱,但是我还记得她们曾祖母的形象,所以敢于断言,不论是什么奇装异服,也不能完全掩盖她们曾祖母的风姿。
我们只等新居落成就举行婚礼;我盖的那所房子座落在城内最理想的一个地区,即主要是富翁聚居区。大家要知道,当时评定波士顿各住宅区的优劣,不在于自然环境,而在于邻居的情况。每个阶级或每个民族都各有定所。一个富翁住在贫民区里,一个知识分子住在没有文化的人们之中,就仿佛孤零零地住在多疑善妒的异族当中一样。我们开始兴建房子时原本希望能在1886年冬季落成。但是到次年春天它还未竣工,我们的婚期也只好推迟了。这种拖延使我这样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感到特别恼火,而其原因则是由于发生了一连串的罢工,也就是说,所有的砖匠、泥水匠、木匠、漆匠、铅管匠以及其他同营造业有关行业的工人们都联合起来拒绝工作。我记不得究竟是什么特殊原因引起了罢工。那个时期人们对罢工已经司空见惯,也就不再去寻根究底了。自从1873年经济大恐慌以来,罢工在各个产业部门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过。事实上,如果看到某个行业的工人一连几个月不间断地工作,那倒反是例外了。
读者只要注意到上面所提的年代,自然会认识到产业界的动荡不安是一个伟大运动处在萌芽和分散阶段的现象,后来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工业制度便是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回顾以往,一切都很明白,就是儿童也能理解,但在当时,我们不是先知先觉,对于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当时确实感到国家在产业方面正面临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局面,在工人和雇主、劳方和资方之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劳动阶级非常突然而又普遍地对他们的现状感到深刻的不满,而且设想只要他们知道如何着手改变现状,情况就会大大地改善。他们从各个方面采取同一步骤,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要享受到高雅奢华的生活。在当时看来,除非世界大大地富裕起来,这些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虽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有个笼统的概念,但是关于实现这些要求的方法却茫无头绪。只要有人似乎能在这个问题上给他们一点教导,他们就会满腔热情地去拥戴他,结果许多自封的领袖便突然名噪一时,其实某些领导人并没有什么见解可以教导他们。不管人们认为劳动阶级这些愿望多么难以实现,他们却把罢工当作主要武器,在罢工中的那种相互支援的热诚,以及为了实现理想而作的牺牲,足以充分说明他们坚定的决心。
当时,一般人都把我所描述的这种运动称之为劳工纠纷。对于它们的最后结果,我这个阶级的人们由于个性不同,看法也不一致。乐观的人断然肯定,就事物的常情而论,工人们的新的愿望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原因仅仅是在于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物资来满足他们。人类之所以没有即刻挨饿,也仅仅是由于大多数人做得多,吃得少;只要整个世界还是那么贫穷,大多数人的境遇是不可能有多大改善的。这些人认为,工人们斗争的对象不是资本家,而是人类牢不可破的环境。至于他们什么时候能明白这一点,并决心忍受这种无可奈何的命运,那只是他们的智力问题罢了。
不太乐观的人都同意这些说法。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人们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满足。但是人们也有理由担心,深怕要等到社会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不可收拾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他们有投票权,如果他们高兴,也有力量这样做,而工人领袖们也有意这样鼓励他们。某些消极悲观的观察家甚至大放厥词,预言社会的大难即将临头。他们声称,人类已经爬到文明阶梯的顶端,又将倒栽下来堕入大混乱中去,经过这场混乱以后,无疑又再会振作精神,重新回过头来开始向上爬。这种经历在各个历史时代以及史前时期一再出现,因而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被搞得焦头烂额。人类的历史正如一切伟大的运动一样,循环不息,周而复始。有人认为历史是直线似的向前发展,永无止境,但这种看法只是幻想,实际上并无实例。用彗星的抛物线来比喻人类的经历,也许是比较恰当的,人类从野蛮时代的远日点往上奔向太阳,到达了文明时代的近日点,然后又猛然往下跌落,陷到下面的混沌中去。
这当然是一种偏激的见解,但我记得在我的熟人当中,一些严肃认真的人讨论当世时势时也持有十分相似的论调。当时深思远虑的人们无疑地都一致认为社会正在接近一个危险的时期,结果必然产生巨大的变化。一切劳资纠纷及其起因、经过和解决办法,已经成为报刊和认真讨论的首要题材了。
当时一小撮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危言耸听,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正足以说明人心多么紧张。这些人提议用暴力作为威胁手段,强迫美国人民接受他们的主张,仿佛这个刚刚镇压了全国一半人口的叛乱的强大国家,由于想要维持它的政治制度,就会吓得去接受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似的。
我是富有阶级的一员,跟当时存在的社会秩序休戚相关!自然也分担了本阶级的忧虑。当时我对工人阶级还有一种特殊的不满,因为他们的罢工一再使我不能享受到结婚的幸福,毫无疑问,这种不满也就引起了我对他们的特殊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