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9)(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应,而不知历史在上帝手中的变化规律,而不能提出独到之见以指导今日之教会,而不能为天地、为生民培植良知,顺应天命,而不能继承先知、使徒传统,而不能为社会安定繁荣有所贡献,那就不是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学问,也不是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做学问。”汪维藩让神学成为一门中国学问金陵神学志,1997(总)32期
其三,体现在他的神学思考习惯从人道去解释神道,从人伦推出天伦。他将上帝的形象比作慈父形象,将基督的形象比作母爱形象。中国的人伦讲“父慈子孝”,在汪维藩看来“天父慈悲的形象要高于他严厉的形象。他更多地像那位浪子的父亲,等待离家的孩子归来,以爱的拥抱与亲吻欢迎回头的孩子,以加倍的赐予给予回归的孩子,而不去追究过去的错失与过错……”汪维藩亚洲人的灵性基础金陵神学志,1996(2)。
中国人理解的母爱意味着背负重担,承载重负,意味着无私牺牲、甘心付出,意味着供养哺育、栽培、理解,意味着“藉自己的痛苦与创伤,换来儿女的平安与成长;将家庭的忧患与灾难,独自承担于双肩;于世态炎凉与欺压之中默默忍受;满足于劳苦的果效而不求任何酬报……这就是如天之高,如水之深,如地之厚的母爱”汪维藩中国的母爱文学与母爱神学金陵神学志,1995(1-2)合刊。正是这种“支撑苍天、护卫弱者”的母爱形象使得包括汪维藩在内的中国基督徒更能理解“因爱牺牲,舍己”的基督形象,更能理解耶稣基督之“受苦的仆人”的形象。他说:
“正如圣母玛利亚的腹中孕育着一个道的肉身,一个基督的肉身,在母爱中也蕴藏着一位受苦仆人的形象……一位爱的基督,一位因爱而牺牲,而舍己的基督的形象。对这样一位基督中国人是似曾相识,并不陌生。”汪维藩中国的母爱文学与母爱神学金陵神学志,1995(1-2)合刊
第十节 重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会通(二)
中国传统“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精神与基督教的融合
汪维藩说中国人混成、回环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人把“天”与“人”、“一”与“多”、“道”与“器”、“殊”与“同”、“和”与“中”、“始”与“终”、“顺”与“逆”等范畴看为既各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统一体汪维藩传统逻辑形式与某些神学范畴金陵神学志,1998,37(4):23~30;使得中国人主张容许事物的多种多样存在,并在其间寻求一致,寻求和谐汪维藩圣灵与合一金陵神学志,1998(2);使得中国人习惯讲天人合一,讲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讲求对立面的转化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258~261。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基因中包含着多元性、和谐性、主体性、包容性、开放性,中国人容易在人道与神道,哲学与宗教,理性与情感,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和保持一种平衡。
其三,体现在他的神学思考习惯从人道去解释神道,从人伦推出天伦。他将上帝的形象比作慈父形象,将基督的形象比作母爱形象。中国的人伦讲“父慈子孝”,在汪维藩看来“天父慈悲的形象要高于他严厉的形象。他更多地像那位浪子的父亲,等待离家的孩子归来,以爱的拥抱与亲吻欢迎回头的孩子,以加倍的赐予给予回归的孩子,而不去追究过去的错失与过错……”汪维藩亚洲人的灵性基础金陵神学志,1996(2)。
中国人理解的母爱意味着背负重担,承载重负,意味着无私牺牲、甘心付出,意味着供养哺育、栽培、理解,意味着“藉自己的痛苦与创伤,换来儿女的平安与成长;将家庭的忧患与灾难,独自承担于双肩;于世态炎凉与欺压之中默默忍受;满足于劳苦的果效而不求任何酬报……这就是如天之高,如水之深,如地之厚的母爱”汪维藩中国的母爱文学与母爱神学金陵神学志,1995(1-2)合刊。正是这种“支撑苍天、护卫弱者”的母爱形象使得包括汪维藩在内的中国基督徒更能理解“因爱牺牲,舍己”的基督形象,更能理解耶稣基督之“受苦的仆人”的形象。他说:
“正如圣母玛利亚的腹中孕育着一个道的肉身,一个基督的肉身,在母爱中也蕴藏着一位受苦仆人的形象……一位爱的基督,一位因爱而牺牲,而舍己的基督的形象。对这样一位基督中国人是似曾相识,并不陌生。”汪维藩中国的母爱文学与母爱神学金陵神学志,1995(1-2)合刊
第十节 重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会通(二)
中国传统“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精神与基督教的融合
汪维藩说中国人混成、回环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人把“天”与“人”、“一”与“多”、“道”与“器”、“殊”与“同”、“和”与“中”、“始”与“终”、“顺”与“逆”等范畴看为既各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统一体汪维藩传统逻辑形式与某些神学范畴金陵神学志,1998,37(4):23~30;使得中国人主张容许事物的多种多样存在,并在其间寻求一致,寻求和谐汪维藩圣灵与合一金陵神学志,1998(2);使得中国人习惯讲天人合一,讲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讲求对立面的转化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258~261。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基因中包含着多元性、和谐性、主体性、包容性、开放性,中国人容易在人道与神道,哲学与宗教,理性与情感,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和保持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