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8)(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追求成圣,这是神在圣经中的反复教导,也是耶稣基督的恩典和要求,在《利未记》中神反复提出:“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19:2)主耶稣对门徒提出的要求是:“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在《得胜与成圣》一文中,汪维藩列举分析了圣经上要求信徒追求完全,追求成圣的七种不同说法:
其一,从得生命到得丰盛的生命。主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汪维藩分析说,“得生命”是指我们的重生,但在重生之初,我们所得的生命是幼小的、软弱的,它有个长大、**的过程,这就是得丰盛的生命。
其二,从做婴儿到长大**。圣经上常把幼稚的信徒比作婴孩,只能吃奶,不能吃饭(林前3:1-2,来5:12)。汪维藩说,这就是说刚信主的信徒灵性生命还幼小,像婴孩,只能接受一些初步的道理,不能领受并明白那更深一层的属灵的道理,这就需要有个长大的过程,逐步“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其三,洗过澡的还要洗脚。“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13:8-11)。汪维藩说,这里“洗过澡的人”是指已经信主的人,但由于信徒还活在世上,还会沾染某些不干净的灰尘,甚至某些罪恶的污泥,所以还要经常“洗脚”,靠主的恩典除去这些不干净的、罪恶的东西,好使“全身干净”。
其四,从守逾越节到守除酵节。汪维藩说逾越节是预表基督已经为我们代死,我们在他的血里得以存活。除酵节所预表的是蒙神救赎的百姓要自己除去一切旧酵,就是把我们内心和行为上的不洁净的东西除掉,这当然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五,从得救到作成得救的功夫。汪维藩说,得救是指蒙主恩典从罪恶里被救出来,但神的这一洪恩,要求人的信心、信靠、信赖与之配合,要求人以敬畏的心和恐惧战兢的态度保守自己常在主的恩典之中,所以保罗又要求信徒“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
其六,从称义到成义。汪维藩说,任何一个因信得称为义的人,又不是立即成为一个实际上的完人,实际上毫无瑕疵、无可指摘的义人。所以还要竭力追求成为一个实际上的义人,追求成为一个像父神那样公义的义人,这就是追求“成义”,凡事作上帝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罗6:16)的过程,也是一个“本于信,以至于信”(罗1:17)的漫长过程,不只是因信得生命,更是因信活在神的面光之中,因信活在人间。
其一,从得生命到得丰盛的生命。主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汪维藩分析说,“得生命”是指我们的重生,但在重生之初,我们所得的生命是幼小的、软弱的,它有个长大、**的过程,这就是得丰盛的生命。
其二,从做婴儿到长大**。圣经上常把幼稚的信徒比作婴孩,只能吃奶,不能吃饭(林前3:1-2,来5:12)。汪维藩说,这就是说刚信主的信徒灵性生命还幼小,像婴孩,只能接受一些初步的道理,不能领受并明白那更深一层的属灵的道理,这就需要有个长大的过程,逐步“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其三,洗过澡的还要洗脚。“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13:8-11)。汪维藩说,这里“洗过澡的人”是指已经信主的人,但由于信徒还活在世上,还会沾染某些不干净的灰尘,甚至某些罪恶的污泥,所以还要经常“洗脚”,靠主的恩典除去这些不干净的、罪恶的东西,好使“全身干净”。
其四,从守逾越节到守除酵节。汪维藩说逾越节是预表基督已经为我们代死,我们在他的血里得以存活。除酵节所预表的是蒙神救赎的百姓要自己除去一切旧酵,就是把我们内心和行为上的不洁净的东西除掉,这当然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五,从得救到作成得救的功夫。汪维藩说,得救是指蒙主恩典从罪恶里被救出来,但神的这一洪恩,要求人的信心、信靠、信赖与之配合,要求人以敬畏的心和恐惧战兢的态度保守自己常在主的恩典之中,所以保罗又要求信徒“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
其六,从称义到成义。汪维藩说,任何一个因信得称为义的人,又不是立即成为一个实际上的完人,实际上毫无瑕疵、无可指摘的义人。所以还要竭力追求成为一个实际上的义人,追求成为一个像父神那样公义的义人,这就是追求“成义”,凡事作上帝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罗6:16)的过程,也是一个“本于信,以至于信”(罗1:17)的漫长过程,不只是因信得生命,更是因信活在神的面光之中,因信活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