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7)(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高于幸运的心灵与品德的深化与超脱。”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239这是顺命之福,而违命之祸则在于“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夫礼……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汪维藩指出,《利未记》第26章也讲到了顺命之福和违命之祸:顺命之福,除丰收、安居、平安之外,更深或更高一层则是人与上帝之间约的巩固与更新,即在祭祀上帝、人格追求及伦理道德方面顺从上帝所晓谕的典章与律例;并通过对上帝的归返、尽心、至诚与至敬,得以一次又一次地巩固并更新与上帝之间所立的约,对约的坚定或背离,其结果是在福与祸之间,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向背与抉择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239~240。
以上这些圣经诠释方法的提出和运用,显示出汪维藩深厚的圣经研究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学养,更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素质和品格,才能提出这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圣经诠释理论和方法。
在圣经诠释方面,汪维藩不仅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还有着大量的实践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汪维藩在国内圣经学术界跟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可以参考的研究圣经和神学的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出于中国基督教会“自传”的迫切需要,写出了多部圣经诠释作品,诸如《教牧书信讲义》、《哥林多前、后书释义》、《普通书信释义》、《摩西五经》、《利未记注释》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汪维藩严格按照圣经诠释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其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材料,联系中国教会、中国信徒的信仰生活、灵***的实际,对圣经做出了既符合其明训原意和教义、神学的传统,又契合中国文化精神,适合中国大多数信徒现实灵性需要的中国化诠释,为基督教神学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汪维藩非常重视圣经及其中国化诠释,既突出了其开放的福音派的特点,又体现出其基督教中国化探索的良苦用心,成为其神学思考中的一大特点。
第五节 重灵性
董江阳研究员在《试析灵***对个体基督徒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在基督教新教神学中,“灵***”往往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术语,并常常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有些神学家几乎从不将灵***这一范畴的探究当作他们的分内之事,而那些灵***的倡导者又几乎从不将自己视为学院派神学家,这样就使得对灵***的探究位于神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外,造成了基督教灵性与基督教神学在观念层次上的分野,神学研究与灵性探究成为不同类型的学者所从事的从属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全面理解董江阳试析灵***对个体基督徒的意义宗教学研究,2003,(4):71~78。
以上这些圣经诠释方法的提出和运用,显示出汪维藩深厚的圣经研究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学养,更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素质和品格,才能提出这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圣经诠释理论和方法。
在圣经诠释方面,汪维藩不仅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还有着大量的实践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汪维藩在国内圣经学术界跟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可以参考的研究圣经和神学的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出于中国基督教会“自传”的迫切需要,写出了多部圣经诠释作品,诸如《教牧书信讲义》、《哥林多前、后书释义》、《普通书信释义》、《摩西五经》、《利未记注释》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汪维藩严格按照圣经诠释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其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材料,联系中国教会、中国信徒的信仰生活、灵***的实际,对圣经做出了既符合其明训原意和教义、神学的传统,又契合中国文化精神,适合中国大多数信徒现实灵性需要的中国化诠释,为基督教神学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汪维藩非常重视圣经及其中国化诠释,既突出了其开放的福音派的特点,又体现出其基督教中国化探索的良苦用心,成为其神学思考中的一大特点。
第五节 重灵性
董江阳研究员在《试析灵***对个体基督徒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在基督教新教神学中,“灵***”往往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术语,并常常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有些神学家几乎从不将灵***这一范畴的探究当作他们的分内之事,而那些灵***的倡导者又几乎从不将自己视为学院派神学家,这样就使得对灵***的探究位于神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外,造成了基督教灵性与基督教神学在观念层次上的分野,神学研究与灵性探究成为不同类型的学者所从事的从属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全面理解董江阳试析灵***对个体基督徒的意义宗教学研究,2003,(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