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生生神学章节目录 >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4)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4)(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很难真正进入上帝启示的真理,而且很可能产生“误读”。

    汪维藩说,中国传统的非逻辑思维,侧重于认识过程中的直觉和体悟,侧重于不凭藉言语和逻辑的“感应”、“参透”与“洞察”,例如朱熹所说“心法”和“持敬”,“心法”即一种超越语言本身而基于读者体验的解释;“持敬”,意为保持一颗专一、诚敬的心,存着一颗面对上帝、聆听上帝话语的敬虔之心。又如天台的那种“止观”,庄子的那种“一志”“若一志者,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庄子的话翻成新约语言,那就是说:所谓“一志”,就是不以耳听而用心去听,甚至不用心听而用灵去听。

    正是凭藉中国传统的这种侧重直觉、体悟、了悟的非逻辑思维,汪维藩从更深层次认识和了解了耶稣基督,例如,耶稣被捕后,彼得在大祭司的院子里接连三次不认他,“主转过身来看彼得……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对于这句话,他就体悟到“这是一种不凭藉言语的感应。耶稣双目中饱含的体谅、宽恕和期待,直接拨动了彼得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使他回忆起主的告诫,痛悔于对自己本相的无知,对主承诺的轻率与不忠不信,从而悔恨交加,泪如雨下”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总)34期。

    (3)逆证诠释

    汪维藩非常欣赏谢扶雅先生诠释新约时的“逆证诠释”方法。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逆证”、“反论”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子《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八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三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三章)等等。同样,基督教中也充满了这种“逆反逻辑”,如庄祖鲲先生所说:“基督教真理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二律背反性’(Paradox,或称“吊诡性”)……基督教的许多观点,往往是以‘似非实是’、‘似反实正’的表达方式来叙述。”庄祖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见:儒家基督徒论坛·学术版汪维藩认为,用这种“逆证诠释”读福音书,不难发现许多类似老子思想的人生哲理,如“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马可福音10:31,路加福音13:30),“自卑的必升为高,自高的必降为卑”(马太福音23:12,路加福音14:11、18:14),“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马太福音20:25-27,马可福音10:43-44)等等汪维藩中国新约诠释学创建之刍议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