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汪维藩的神学思想(7)(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感恩。信徒的‘合而为一’既是主耶稣基督自己的祷告,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拦阻这一个祷告的成就!”汪维藩我们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天风,1955(5)
对中国教会来说,中国文化中的“齐物观”和思维逻辑上的“一与多的统一”及“殊与同的统一”不仅使合一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实现了1958年各宗派的联合。汪维藩在《身体只有一个》一文中说:
用齐物观看待实际存在于教会内部的教义、礼仪、神学上的差异,就能把这些差异看为相对的差异,就能排除那种自以为是,惟我独尊的狭隘眼界和排他心理,从而进入一种宽容心态,尊重差异,把一切不同的领受看为均出自于上帝,并且统一于上帝。用“一与多的统一”及“殊与同的统一”思维看待教会内部教义、礼仪、神学上的不同与多样,则能正确理解“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同中有殊,殊中有同”这样一个被造之宇宙,被赎之教会的“原本生态”,从而进入《圣经》启示中有关教会合一方面的真理。汪维藩身体只有一个金陵神学志,1999,38(1):25~30
(二)身体与元首
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真体篇》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83~94中,汪维藩讨论了身体与元首的问题。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他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汪维藩藉老子《道德经》中“一”和“抱一”的思想领悟出保罗这番话的道理。他说,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就是“道”,是无形无象、不可描述、不可名状、不可规定的,是老子揣摩而得的一位超乎宇宙、先于宇宙的永恒实体,其实就是我们所认识、所敬拜的上帝,老子所谓“得一”,即为“得道”;所谓“抱一”,则为坚持或持守所得之“道”。在他看来,老子所论述的“一”与所有受造之物不可或离的关系——“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23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天无以清恐将裂;地无以宁恐将废……万物无以生恐将灭”(《道德经》第39章),正是上帝与其所造万物的关系。由老子的“抱一”思想,汪维藩理解保罗所说的道理就是,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只能置于上帝藉以创造万有的基督的主宰之下,教会建立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持定元首”,亦即是否持定老子所揣摩出来的那个“一”,庄子所揣摩出来的那个“太一”,如若不能,则“一切将会混乱,一切将会毁坏,一切将会枯竭,一切将会丧失!”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91教会生活的不正常,教会中混乱的滋生,教会灵性生命的萎缩枯竭,信徒的积极性被压抑等等问题的总根源都在于此。
对中国教会来说,中国文化中的“齐物观”和思维逻辑上的“一与多的统一”及“殊与同的统一”不仅使合一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实现了1958年各宗派的联合。汪维藩在《身体只有一个》一文中说:
用齐物观看待实际存在于教会内部的教义、礼仪、神学上的差异,就能把这些差异看为相对的差异,就能排除那种自以为是,惟我独尊的狭隘眼界和排他心理,从而进入一种宽容心态,尊重差异,把一切不同的领受看为均出自于上帝,并且统一于上帝。用“一与多的统一”及“殊与同的统一”思维看待教会内部教义、礼仪、神学上的不同与多样,则能正确理解“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同中有殊,殊中有同”这样一个被造之宇宙,被赎之教会的“原本生态”,从而进入《圣经》启示中有关教会合一方面的真理。汪维藩身体只有一个金陵神学志,1999,38(1):25~30
(二)身体与元首
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真体篇》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83~94中,汪维藩讨论了身体与元首的问题。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他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汪维藩藉老子《道德经》中“一”和“抱一”的思想领悟出保罗这番话的道理。他说,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就是“道”,是无形无象、不可描述、不可名状、不可规定的,是老子揣摩而得的一位超乎宇宙、先于宇宙的永恒实体,其实就是我们所认识、所敬拜的上帝,老子所谓“得一”,即为“得道”;所谓“抱一”,则为坚持或持守所得之“道”。在他看来,老子所论述的“一”与所有受造之物不可或离的关系——“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23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天无以清恐将裂;地无以宁恐将废……万物无以生恐将灭”(《道德经》第39章),正是上帝与其所造万物的关系。由老子的“抱一”思想,汪维藩理解保罗所说的道理就是,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只能置于上帝藉以创造万有的基督的主宰之下,教会建立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持定元首”,亦即是否持定老子所揣摩出来的那个“一”,庄子所揣摩出来的那个“太一”,如若不能,则“一切将会混乱,一切将会毁坏,一切将会枯竭,一切将会丧失!”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91教会生活的不正常,教会中混乱的滋生,教会灵性生命的萎缩枯竭,信徒的积极性被压抑等等问题的总根源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