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生生神学章节目录 > 第四章 汪维藩的神学思想(2)

第四章 汪维藩的神学思想(2)(2/2)

生生神学作者:袁益娟 2017-04-13 10:53
是永恒的,超越的,它必不受时空限制而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道”得以成为肉身的“这里”和“道”所赖以存在的“肉身”却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每一个“这里”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各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基督的“肉身”也是不尽相同的。他把文化比作一面镜子,不同的文化便是一面面各不相同的镜子,认为从各不相同的镜子里,都反映出不同侧面的基督形象。由此,他认为包括道成肉身在内的基督教福音真理,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毋庸怀疑的,但对福音真理进行阐释的神学却是历史性的、可变的、开放的,神学就是对福音真理进行符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文化需要的阐释。

    汪维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对我们触摸、感知基督的“肉身”,理解基督的形象产生影响,例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奉献、牺牲、担当忧患、背负痛苦、承载重负、甘心付出的母爱形象,就使得中国基督徒很容易理解耶稣基督“受苦仆人”的形象。对于中国教会来说,

    “‘道在这里成为肉身’。‘这里’,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且又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民族;而基督的‘肉身’,则是在苦难中与自己的民族认同,并在苦难中造就了自己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教会。”汪维藩道在这里成为肉身金陵神学志,1992(总)第17期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185

    第四节  基督的职分:作仆人、作祭司

    上帝之道成了肉身,就成为人子,他的君王职分就被仆人、祭司职分代替,汪维藩强调基督的道成肉身,他所认识、所追随的也正是作仆人、作祭司的人子基督。

    (一)虚己的基督

    “虚己”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倒空”,意思是说尽管耶稣具有神性,但他没有把上帝的能力完全显露出来。许志伟先生指出,基督教传统上有两种虚己的基督论,一种认为基督是秘密地使用他的神性力量,另一种认为基督是故意放弃使用他神圣的属性与能力,而故意放弃说又有全部放弃说和局部放弃说,许志伟先生主张在道成肉身的过程中,基督放弃了全知、全能等形而上的神圣属性,却保留了全善、怜爱及圣洁等道德性的神圣属性。

    汪维藩虚己的基督论既不同于全部放弃说,又有别于局部放弃说,乃是一种逆证思维,即表面上是放弃,实际上是拥有;表面上是卑微,实际上是至高;表面上是虚己,实际上是丰盛……他认为,神子基督本有神的形象、威严、权能、尊荣、富足,却甘愿卑微,取了奴仆的形象,甘愿虚己,倒空自己,故此上帝使他在“贫穷之中显为富足,降卑之中蕴涵升高,虚己之中显为丰盛,倒空之中充沛万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