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3)(2/2)
《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作者:常桦 2017-04-11 05:36
天昏地暗。由于鱼朝恩掣肘,唐九路大军缺乏统一指挥,导致惊退溃散,因此大败。唐军打了败仗,鱼朝恩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郭子仪。唐肃宗听信鱼朝恩谗言,撤掉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让李光弼接替。
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统兵南下,夺取了已被唐军收复的洛阳。十月,与李光弼大战于河阳,不胜退保洛阳,两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唐肃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未克。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
直到宝应元年(762)四月,唐肃宗去世,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为将攻打史朝义,歼敌八万。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唐廷。宝应二年(763)正月,史朝义自杀。整个安史之乱,历时长达七年又三个月,从唐玄宗、唐肃宗到唐代宗才平定。在这场长久的战争中不懂军事的皇帝总是对前方将帅掣肘,屡屡造成重大军事失误,以致平叛战争一拖再拖,终于拖垮了唐王朝。孙子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对于战争的指挥权的专一性是有深刻的认识的。
将帅掣肘于君命,败局难挽
明朝后期,满族力量在东北崛起,不断侵扰,因此明朝不断对东北用兵,进行防御作战。从各个方面来说,明军都占有优势。当时明朝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后金,军队装备也很精良,军队防御体系完整,军队数量也优于后金,指挥作战的熊廷弼、袁崇焕都是优秀的将帅。但是明军屡屡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皇帝对边将的掣肘,战斗多要听圣旨而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等到圣旨来临,战况已经发生改变。由于猜忌,优秀的统帅先后被杀,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崇祯皇帝所杀,卢象升受到宦官谗忌,得不到援助孤军作战而死。至此朝中优秀的指挥人才殆尽。
崇祯皇帝不相信任何人,满朝文武都无法使他满意,于是不停地换将。有人做过统计,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死督师或总督十一人,巡抚十二人。整个国家的动荡,由此可想而知。崇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苦悲不堪,无可奈何。
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关外的满族铁骑虎视眈眈,中原的农民起义烈火成燎原之势,明朝最终在皇帝对边将的掣肘中走向了灭亡。
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统兵南下,夺取了已被唐军收复的洛阳。十月,与李光弼大战于河阳,不胜退保洛阳,两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唐肃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未克。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
直到宝应元年(762)四月,唐肃宗去世,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为将攻打史朝义,歼敌八万。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唐廷。宝应二年(763)正月,史朝义自杀。整个安史之乱,历时长达七年又三个月,从唐玄宗、唐肃宗到唐代宗才平定。在这场长久的战争中不懂军事的皇帝总是对前方将帅掣肘,屡屡造成重大军事失误,以致平叛战争一拖再拖,终于拖垮了唐王朝。孙子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对于战争的指挥权的专一性是有深刻的认识的。
将帅掣肘于君命,败局难挽
明朝后期,满族力量在东北崛起,不断侵扰,因此明朝不断对东北用兵,进行防御作战。从各个方面来说,明军都占有优势。当时明朝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后金,军队装备也很精良,军队防御体系完整,军队数量也优于后金,指挥作战的熊廷弼、袁崇焕都是优秀的将帅。但是明军屡屡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皇帝对边将的掣肘,战斗多要听圣旨而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等到圣旨来临,战况已经发生改变。由于猜忌,优秀的统帅先后被杀,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崇祯皇帝所杀,卢象升受到宦官谗忌,得不到援助孤军作战而死。至此朝中优秀的指挥人才殆尽。
崇祯皇帝不相信任何人,满朝文武都无法使他满意,于是不停地换将。有人做过统计,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死督师或总督十一人,巡抚十二人。整个国家的动荡,由此可想而知。崇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苦悲不堪,无可奈何。
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关外的满族铁骑虎视眈眈,中原的农民起义烈火成燎原之势,明朝最终在皇帝对边将的掣肘中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