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人本色章节目录 > 第十一章教育与文学(2)

第十一章教育与文学(2)(2/2)

中国人本色作者:[美]何天爵 2017-04-11 04:32
    写作的训练和对孔子的学习是相关的。中国有大量优秀的诗歌。应该说,许多学者都是文学大师。汉语简明,灵活,善于表达细微的想法,所以极为适合写作。我阅读并且翻译了一封中国一位知名学者的官方通信。英文翻译将近一百页,而原文极为洗练,改变任何一个字都会影响意思。

    我已经详细地描述过儒家著作。它不仅包含大量不重要的和没有价值的废话,还包括为数众多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现代人都无法理解和解释的话。这些话在书写的时候可能是最高的智慧,但是经过了几个世纪,无论是因为文字意思和词语使用的变化,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的因素的改变,今天我们都无法理解它们了。它们就像是解不开、猜不透的谜。我从《易经》中选取较为容易的话举例:“大人见虎,往见神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而易经可能比四书五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要好《易经》也属于五经,在作者所说的那九本圣书范围内——译者。。学生们就是页诵这样的九本书,并且给出解释。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乡村都有学校。公众普遍推崇教育。无论多么贫穷,父母都要送孩子去读书,否则就是一种耻辱。这些学校不是由政府资助的,而是靠捐款和学费建立的。通过了官方考试的老师收到微薄的报酬,小村庄的每年不到75美元,大城镇的每年150美元。为了年轻人考试专门进行填鸭式教育的老师(通常是已经胜利通过了这种考试的人),收入更多。

    教室里的设备很简单甚至极为简陋。一张方桌,上面摆着孔子的牌位。一把给老师坐的椅子就是最重要的家具。除了这些就是每个学生用的桌子和长凳(这种长凳像是木匠用的马床)。这就是教室里的所有家具。每个老师除了他的书,还有一些纸、砚台、印度墨(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它是在中国制造的)一杯调墨用的清水、骆驼毛的笔(这样叫是因为从来不用骆驼毛制作)。这就是他全套的用具。老师通常都有一支竹鞭和一副大眼镜。前一样是为了教导学生用的,全世界的男孩子都熟悉,后一样是老师尊严的象征和帮助。

    清末乡村私塾

    孩子五六岁就要入学,有时甚至更小。每天学习九个小时,一周学习七天,直到他完成了上述学业。大多数孩子在18岁完成。进出教室时,每个学生都要向孔子的牌位和老师鞠躬行礼。学生每天都有写作课,还有一部分时间用来背书。背书时,学生要逐字地、反复地高声诵读。如果声音小了就要挨打。一个极为用功的中国男孩的声音可以掀翻屋顶。一个好学校在一段距离以外就能听到它的读书声。工厂和锅炉房和它相比就像墓园一样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