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一寸山河一寸血4·万里烽烟章节目录 > 第三十一章 时光倒流(2)

第三十一章 时光倒流(2)(2/2)

一寸山河一寸血4·万里烽烟作者:关河五十州 2017-04-11 04:30
在五十九军官兵面前的讲话作为底本,又把华北的那些事翻出来,在背后指指点点。

    此时的国内舆论,也一改“七七事变”开始时对二十九军的赞扬,转而对宋哲元和二十九军大加批评。讥讽和痛骂的文章,有的发表在报纸上,这个还好一点,你可以选择不看,但还有人会直接写信或者发电报给宋哲元本人。

    宋哲元十分伤心和难过,常常借酒浇愁。

    他不只一次地问,华北的事究竟是谁的责任呢,是不是完全要由我们来负这个责任呢?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

    他又喃喃自语:一个人在台上的时候,谁都来恭维你,可是在你倒霉的时候,就墙倒众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相陪的那几个人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才好,忽然有人想起一封信,说老爷子既心病难除,不如再把信找出来让他看看。

    宋哲元看完信,果然转忧为喜,并小心翼翼地把信随身收藏起来。

    那封信是蒋介石写的,当时华北政委会刚刚成立,蒋介石在信中说,冀察的事可由宋哲元全权处理,而一切由中央负责。

    宋哲元找到了文字依据,他认为他从此可以大声地告诉世人:我宋哲元是爱国的,在华北两年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中央授权并认可的。

    他把这封信视若珍宝,每时每刻都不肯离身,直到临终前,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家人务必把信编入自己的传记。

    梦回华北

    宋哲元平生,向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自勉,也以这一信条来教育和要求别人。

    石友三曾是他的部下,听说有和日本人勾勾搭搭的事后,他亲自给石友三发去电报,要后者珍惜个人声誉,服从战区命令。

    汪精卫和他素无瓜葛,但在对方叛逃之后,他专门致电蒋介石,痛骂汪氏的叛国行为,为国人所不齿。

    他始终忘不了的,当然还是那片战场。只是从那里传来的,基本都没什么好消息,即使偶有打气文章,以行家的眼光看过去,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妙来。

    宋哲元按捺不住,颇思重上战马,他对别人说:要是宋某出去带队伍,敌人绝不致如此猖獗。

    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时宋哲元由于长期心情郁闷,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肝病,谁也不可能让一个病人去带兵打仗。

    后来他搬到成都,住在香港的女儿见父亲病情越来越重,后方又缺乏药物和良医,便写信劝他到香港去就医。

    宋哲元回信一封:我是军人,不能在前线杀敌,已经抱憾。你们还劝我去香港,是叫我逃避责任吗?

    坚决不去香港,却闹着要去西安,因为那里离华北更近一点。

    家人和医生屡劝不听,只好叫来了秦德纯。

    秦德纯跟随宋哲元半辈子,对他知根知底,便劝众人:随他的意吧,别叫他心里不痛快了,这样反而可能会好一些。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是宋哲元一生的信条

    可是宋哲元哪里还能够长途奔波,只行了二百里,到绵阳就再也动不了了。

    在绵阳时,宋哲元的病情急剧恶化,常常不断吐血和昏迷。有一天清醒过来,他对前来看望的旧日同僚说:军人不能战死沙场,死也不能瞑目……

    当年宋哲元离开北平时,由于行程仓促,没有来得及把住在天津的家人带走,后来也只是接出了妻女,老母年纪大了,不可能携之远行。

    宋哲元托人带去了一支刻着自己小名的拐杖——今生恐怕再也不能见面,这就是唯一信物。

    他终于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梦中,似乎又走在了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之上,那是北平,是天津,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地方,是眷恋一生的精神家园。

    还有那群兄弟,曾在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挣扎,一起迷惘。

    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无法忘记……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绵阳,时年仅五十四岁,那一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