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我的路(2)(2/2)
《一寸山河一寸血4·万里烽烟》作者:关河五十州 2017-04-11 04:30
,所以李宗仁的重点也不在据守城池,而是利用地形对日军进行持久消耗,然后再伺机实施反击。概而言之,大家都是朝着对方的兵去的,你要消灭我,我也想消耗你。
对于李宗仁来说,时间拖得越久,对日军杀伤越多,仗自然就打得越好,丢掉点地方尚在其次。
在五战区,汤恩伯虽属于不得不倚重的主力,但李宗仁最喜欢也最看中的还是张自忠。武汉会战结束,李宗仁便任命张自忠为右翼兵团总司令,授上将军衔。
仅仅一年前,张自忠身上还背着“撤职查办”的处分,之后不仅取消了处分,而且几乎是在以闪电的速度往上晋升。先是由军长升为军团长,再由军团长升为集团军总司令,现在又由集团军总司令升到了右翼兵团总司令,在五战区成了超过汤恩伯,仅次于李宗仁的一方统帅,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接到任命后,张自忠曾向李宗仁去电请辞:任重才轻,万难胜任。
李宗仁不准——“任”是很重,但你的“才”可不轻,相信一定能够胜任。
张自忠不光是客气,他也确实有难言之隐。正所谓权力越大,能力越大,这副担子挑在身上是明显能感觉得出分量的。
右翼兵团看上去人很多,有十五万兵力,但实际上五战区的破烂家当都在这里面。其中,人数最多的为王缵绪第二十九集团军,这是一支川军。
当初刘湘首次出川时,包括唐式遵集团军等能战之师就被抽光了。再抽,抽了一个王陵基集团军,由地方保安团改编而成,不仅不如唐式遵,还不及邓锡侯。最后一个抽的就是王缵绪集团军,属于把刘湘留川的仅存一点部队都捆捆打包了。
王缵绪集团军足足有四万之众,可是论战斗力只能垫底。
显然,张自忠指靠不上这些部队,他能依赖也必须依赖的还是老二十九军的那点底子,即新编成的第三十三集团军。他深知,只有第三十三集团军勇挑重担,才能把整个右翼兵团带动出来。
可是仗打到这个样子,在第三十三集团军内部,从军长到师长,作战决心和勇气都大不如前,有的是被打怕了,有的则是想保存部队的实力。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会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又常常会令我们大吃一惊:今不如昔的名单中,就有时任第七十七军军长的冯治安。
在老二十九军的将领中,刘汝明和冯治安的部队军纪都不好,但因为失守张家口,刘汝明每战都要拼出老命,就算这样,还担心别人再在背后给他扣上“汉奸”的帽子。冯治安与他们都不一样,由于“七七事变”时第一个拔剑而起,所以他先前的声誉最好,渐渐地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居高自傲了,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连宋哲元都不放在眼里,想骂就骂,想走就走。
对于李宗仁来说,时间拖得越久,对日军杀伤越多,仗自然就打得越好,丢掉点地方尚在其次。
在五战区,汤恩伯虽属于不得不倚重的主力,但李宗仁最喜欢也最看中的还是张自忠。武汉会战结束,李宗仁便任命张自忠为右翼兵团总司令,授上将军衔。
仅仅一年前,张自忠身上还背着“撤职查办”的处分,之后不仅取消了处分,而且几乎是在以闪电的速度往上晋升。先是由军长升为军团长,再由军团长升为集团军总司令,现在又由集团军总司令升到了右翼兵团总司令,在五战区成了超过汤恩伯,仅次于李宗仁的一方统帅,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接到任命后,张自忠曾向李宗仁去电请辞:任重才轻,万难胜任。
李宗仁不准——“任”是很重,但你的“才”可不轻,相信一定能够胜任。
张自忠不光是客气,他也确实有难言之隐。正所谓权力越大,能力越大,这副担子挑在身上是明显能感觉得出分量的。
右翼兵团看上去人很多,有十五万兵力,但实际上五战区的破烂家当都在这里面。其中,人数最多的为王缵绪第二十九集团军,这是一支川军。
当初刘湘首次出川时,包括唐式遵集团军等能战之师就被抽光了。再抽,抽了一个王陵基集团军,由地方保安团改编而成,不仅不如唐式遵,还不及邓锡侯。最后一个抽的就是王缵绪集团军,属于把刘湘留川的仅存一点部队都捆捆打包了。
王缵绪集团军足足有四万之众,可是论战斗力只能垫底。
显然,张自忠指靠不上这些部队,他能依赖也必须依赖的还是老二十九军的那点底子,即新编成的第三十三集团军。他深知,只有第三十三集团军勇挑重担,才能把整个右翼兵团带动出来。
可是仗打到这个样子,在第三十三集团军内部,从军长到师长,作战决心和勇气都大不如前,有的是被打怕了,有的则是想保存部队的实力。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会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又常常会令我们大吃一惊:今不如昔的名单中,就有时任第七十七军军长的冯治安。
在老二十九军的将领中,刘汝明和冯治安的部队军纪都不好,但因为失守张家口,刘汝明每战都要拼出老命,就算这样,还担心别人再在背后给他扣上“汉奸”的帽子。冯治安与他们都不一样,由于“七七事变”时第一个拔剑而起,所以他先前的声誉最好,渐渐地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居高自傲了,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连宋哲元都不放在眼里,想骂就骂,想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