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5)(2/2)
《老子英雄儿好汉?》作者:张志君 2017-04-10 23:00
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府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不仅有很多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证明了建文帝的出亡,而且还有一条来自明史中的权威记载,那就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所以这才有震惊中外的“郑和七下西洋”。
从1405年起,人称“三保太监”的郑和率领一支大型特混舰队先后七次不知疲倦地奔波航行于东起中国的台湾岛,南至爪哇,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海岸,北抵波斯湾、红海及默加(麦加)的十余万海里的浩浩大海上,历尽了艰难险阻,备尝了海上的艰辛。在时间上,他们比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88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都要早上七八十年,比麦哲伦1521年环行世界到达菲律宾要早上110多年。
耗时如此之长,耗资想必亦甚巨的航海远行,其目的何在呢?是像哥伦布等人那样为了攫取巨额黄金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恰恰相反,从现有的史料上看,每次航海明王朝都要支出无数的金帛财物,作为对沿途各小国君主的赏赐。是为了土地吗?更不是,大明王朝与他的前任元帝国不同,从来没有对海外存有领土野心。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明史?郑和传》上有12个字的解释:“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这12个字诚为拨开这段若隐若现历史迷雾的千古不刊之论。说白了,那个派遣郑和下海远行的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不惜工本,完全是为了捕捉据云漂流海外的他的前任,也是他的侄子与政敌,明朝第二任皇帝惠帝(亦称建文帝)朱允炆。
不仅有很多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证明了建文帝的出亡,而且还有一条来自明史中的权威记载,那就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所以这才有震惊中外的“郑和七下西洋”。
从1405年起,人称“三保太监”的郑和率领一支大型特混舰队先后七次不知疲倦地奔波航行于东起中国的台湾岛,南至爪哇,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海岸,北抵波斯湾、红海及默加(麦加)的十余万海里的浩浩大海上,历尽了艰难险阻,备尝了海上的艰辛。在时间上,他们比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88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都要早上七八十年,比麦哲伦1521年环行世界到达菲律宾要早上110多年。
耗时如此之长,耗资想必亦甚巨的航海远行,其目的何在呢?是像哥伦布等人那样为了攫取巨额黄金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恰恰相反,从现有的史料上看,每次航海明王朝都要支出无数的金帛财物,作为对沿途各小国君主的赏赐。是为了土地吗?更不是,大明王朝与他的前任元帝国不同,从来没有对海外存有领土野心。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明史?郑和传》上有12个字的解释:“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这12个字诚为拨开这段若隐若现历史迷雾的千古不刊之论。说白了,那个派遣郑和下海远行的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不惜工本,完全是为了捕捉据云漂流海外的他的前任,也是他的侄子与政敌,明朝第二任皇帝惠帝(亦称建文帝)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