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4)(2/2)
《老子英雄儿好汉?》作者:张志君 2017-04-10 23:00
摆平诸侯王是一个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兹念兹的问题。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摆在朱允炆面前的可以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用暴烈的手段,快刀斩乱麻,直接撤掉这些诸侯王的封国;还有一个是采用平和的手段,用一种水滴石穿的方式慢慢加以解决。
对于后者,我想在这里多说几句。很多人可能直到今天都以为当时朝中只有用暴烈的手段一种声音,而并不了解当年在削藩问题上朝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如高巍和卓敬等曾经主张用汉代“推恩”的方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朱允炆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的所有子孙而不只是嫡长子,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中央政权。
现在看来,高巍和卓敬等人的见解是非常有见地的,这非常类似后世的“股权稀释”,这种软性削藩可能不会导致后来的内战,至少不会那么快,朱允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如果他该软的时候能够不失时机地软下来的话,那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中国的历史也有可能因此被改写。
所谓该硬的时候不硬,主要是说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尤其表现在对已经成为他的死敌的四叔燕王朱棣的态度上。
有很多军事学专家在考察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后,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朱允炆手里掌握的中央军队乃是一支久经沙场的正规军,而燕王朱棣手中的部队则只不过是一些民兵而已。
也许有人说,交战双方领兵打仗的将领严重不对称,朱棣一方有很多能征惯战之将,而建文帝手里却将星寥落,这话其实也对也不对。朱允炆手下可能确实有很多大将军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但也确实有一些多谋善断,善于领兵打仗的优秀将领。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摆在朱允炆面前的可以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用暴烈的手段,快刀斩乱麻,直接撤掉这些诸侯王的封国;还有一个是采用平和的手段,用一种水滴石穿的方式慢慢加以解决。
对于后者,我想在这里多说几句。很多人可能直到今天都以为当时朝中只有用暴烈的手段一种声音,而并不了解当年在削藩问题上朝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如高巍和卓敬等曾经主张用汉代“推恩”的方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朱允炆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的所有子孙而不只是嫡长子,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中央政权。
现在看来,高巍和卓敬等人的见解是非常有见地的,这非常类似后世的“股权稀释”,这种软性削藩可能不会导致后来的内战,至少不会那么快,朱允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如果他该软的时候能够不失时机地软下来的话,那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中国的历史也有可能因此被改写。
所谓该硬的时候不硬,主要是说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尤其表现在对已经成为他的死敌的四叔燕王朱棣的态度上。
有很多军事学专家在考察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后,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朱允炆手里掌握的中央军队乃是一支久经沙场的正规军,而燕王朱棣手中的部队则只不过是一些民兵而已。
也许有人说,交战双方领兵打仗的将领严重不对称,朱棣一方有很多能征惯战之将,而建文帝手里却将星寥落,这话其实也对也不对。朱允炆手下可能确实有很多大将军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但也确实有一些多谋善断,善于领兵打仗的优秀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