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来自民间的二世君,父子两人都是太上皇(8)(2/2)
《老子英雄儿好汉?》作者:张志君 2017-04-10 23:00
贸然参与,矫枉往往过正。
孝宗皇帝非常勤政。许多原本该由臣下处理的政务,都要他亲自裁定,臣子们只好俯首听命,少有自己的主见。然而,这种勤政对南宋政治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孝宗理政之细,已经到了烦琐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细枝末节上,反而忽视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一些大臣曾劝过孝宗要先抓住国家大政,虽然孝宗也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又依然故我。
在重大决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施行,稍有挫折,又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间,朝令夕改、犹豫反复的情况多次出现。恢复中原的计划最终落空与孝宗的这种为政作风也不无关联。
在位期间,孝宗先后换过17位丞相,34个参知政事。如此频繁地更换“总经理”,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非常罕见。孝宗皇帝为什么这么频繁地更换“总经理”团队呢?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高宗当政时秦桧一个人大权独揽的局面。
其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加以考量,孝宗皇帝由于出身比较卑微,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在他的心目中,朝中的大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可能在心里看不起他,所以他必须采取极端的非常举措,才能够树立自己的威信。
比如说,为岳飞平反;比如说,积极主张北伐;再比如说,就是频繁更换丞相和参知政事。他是想用手下人的恐惧心理来掩盖自己心里的恐惧,或者用台湾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在极度自傲的外表下掩盖自己的极度自卑。为此,他曾经不由分说地把一位姓叶的参知政事免职,而这位姓叶的参知政事事实上并没有贪污受贿行为,而且告发他的人完全是因为个人矛盾。
孝宗皇帝非常勤政。许多原本该由臣下处理的政务,都要他亲自裁定,臣子们只好俯首听命,少有自己的主见。然而,这种勤政对南宋政治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孝宗理政之细,已经到了烦琐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细枝末节上,反而忽视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一些大臣曾劝过孝宗要先抓住国家大政,虽然孝宗也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又依然故我。
在重大决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施行,稍有挫折,又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间,朝令夕改、犹豫反复的情况多次出现。恢复中原的计划最终落空与孝宗的这种为政作风也不无关联。
在位期间,孝宗先后换过17位丞相,34个参知政事。如此频繁地更换“总经理”,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非常罕见。孝宗皇帝为什么这么频繁地更换“总经理”团队呢?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高宗当政时秦桧一个人大权独揽的局面。
其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加以考量,孝宗皇帝由于出身比较卑微,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在他的心目中,朝中的大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可能在心里看不起他,所以他必须采取极端的非常举措,才能够树立自己的威信。
比如说,为岳飞平反;比如说,积极主张北伐;再比如说,就是频繁更换丞相和参知政事。他是想用手下人的恐惧心理来掩盖自己心里的恐惧,或者用台湾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在极度自傲的外表下掩盖自己的极度自卑。为此,他曾经不由分说地把一位姓叶的参知政事免职,而这位姓叶的参知政事事实上并没有贪污受贿行为,而且告发他的人完全是因为个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