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大败笔章节目录 > 失落的“雨打芭蕉”

失落的“雨打芭蕉”

大败笔作者:老枪 2017-04-10 13:08
    失落的“雨打芭蕉”

    现在的房地产商都爱提一个诱人的口号,叫“诗意的栖居”。

    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口号上。

    苏州园林不一样。

    就那些个遥远的年代而言,那才叫真正的“诗意的栖居”。

    苏州的古典园林,原来都是私家花园,一般并不太大,小的只占半亩地,但园林建造者无不在有限的空间里组合千变万化的景观,使景致曲折掩映,给人以无穷的意趣。

    其造园原则是“水必曲,园必隔”,像留园,园中部波光粼粼,峰峦环抱,游人一入其中,恍如置身于一个硕大的山水盆景之中;而东部却是一派显贵人家的庭院格局,豪华考究的楼、馆、轩、斋,错落有致;到了北部,又使人觉得分明身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西部是一座大山兀立,古木森森,让人充分领略山林野趣分割这四大景区的不是呆板硬挺的围墙,而是造型优美的古典式长廊。

    那长达200多米的长廊,随形制而变,依地势而曲,时藏时露,时而大大方方的展现,时而悄无声息地消失,把四大景区不露痕迹地分隔又有机地相互连接贯通。

    什么叫“以人尉”,这就叫“以人尉”。

    在苏州园林,如果不能做一个永远的居者,那就做一个诗意的游者——沿着苏州园林曲径通幽的长廊。

    苏州古典园林里的长廊犹如优美的线条,曲折多变地在小小空间里勾勒出奇妙多姿的图画,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引着你走上一条巧妙的观景线路,一景又一景、一“村”又一“村”地尽情领略不同风光。

    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一书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苏州古典园林里的长廊,便在借景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那长廊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通常的为一面敞对景区而另一面砌以廊壁挡隔另一景区。廊壁也并非一堵粉墙,沉闷一块,而是在上面开设漏窗,使游人身在这一景区能透过漏窗窥见另一个天地里的胜景,那景致在漏窗的间隔下像活动电影一样,显得影影绰绰,分外奇妙诱人,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苏州园林就是如此,惯用长廊来分隔园景,使园林有纵深感,激发游人探幽寻胜的兴趣。

    留园入口处有一段暗廊,廊壁辟有一排花样各异的漏窗,窗外花木葱茏,曲桥流水,游人在窗花的间隙中观之,迷离惝恍,似真似幻。这里的暗廊起着避免开门见山的作用,而廊上的漏窗则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诱导作用。而沧浪亭又不同,在园边有依水而筑的复廊,它在一条走廊在中间砌墙,里外一分为二,形成一条走廊两面廊屋的格局,俨然成了背靠背的两条走廊。这复廊的廊墙上也嵌设漏窗,廊北是园外的一汪悠悠绿水,廊南是一脉郁郁的青山,通过廊墙上的漏窗,把园外与园内联系起来,使游人突破了视觉的界限,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在园中透过漏窗看水,还可以见到对岸的杨柳依依;在园外透过漏窗观山,近在咫尺山在窗花的间隙隐约朦胧,有一种色彩斑驳的韵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时候,山水都在你的眼前,快乐真是难以言喻。

    再如拙政园和补园,两园以一条水廊相映,廊壁上漏窗洞明。在补园透过漏窗可见东邻拙政园的景物,在拙政园透过漏窗可见西邻补园的景物,两园通过漏窗互相借景,让人感觉园与园之间的息息相通。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长廊,设计和构筑都是相当精妙的。留园里的爬山长廊,其高低起伏之势与背后衬托的云墙形成曲线对比。弧形曲线的长廊,时而靠墙,时而与墙留下一段空隙,形成虚实对比,靠墙外天光射入,留空处则漏有光线,又以明暗对比将艺术上的对比手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狮子林接驾桥畔的紫藤廊,这是一条长约25米的全敞式长廊,南边临水,北边对山,疏朗得宜,是园中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好所在。廊在东西两端各有一株上百年的紫藤,犹如两条盘龙昂首吐珠腾飞,茎蔓交错,卷须缠绕,给长廊搭成了绿色的顶盖。紫藤花开之时,璎珞流苏,紫玉纷披,使整条长廊美似一座巡礼的画廊。

    拙政园的水廊,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园西部的界墙,即是以黄石、湖石混合堆砌而成的水廊,它随势高下,状若波涛起伏,故而人称波形廊。沿着这波形廊散步,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的,犹如置身于舟船,能感受到风浪的起伏。拙政园中部也有一条水廊,它凌空飞架水面之上,又称“廊桥”,长8.60米、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