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教育从小抓起(2/2)
《给你真理的钥匙》作者:且东 2017-04-10 12:57
是比较有计划的。例如,对孩子打工得来的酬金,会告诉孩子不要一次花光,只花一部分,其余的就存在自己的户头上。在一般情况下,家庭都要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例如,孩子一时要用钱而借了别人的钱时,家长会一定催促孩子及时给他人还钱,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要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刊也可以得到一些报酬。但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非事事都给钱,例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不但不可付钱给他,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中的平等一员。既享有权利,又要尽义务,但是家里庭院要付钱请人做的事,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可以付钱请孩子帮忙。当然,哪些项目是义务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每个家长都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尽义务是必须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
另外,美国的家长也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泰德是一家知名跨国公司亚洲区的高层主管,他说:“我当年坚持教育要从娃娃开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一面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一面培养孩子们的理财爱好。尽管他们没有变成音乐工作者,但却都成了理财爱好者。”
泰德自己就是个人理财方面的行家里手。几十年来,他通过自己的个人理财迅速把自己的薪水收入增值了十几倍。不过他谦逊地说:“我的成绩在美国中产家庭当中并不稀罕,我们希望下一代会比我们更懂得理财。”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他计划在遗产里给每人10万美元,余下的大部分则捐献给教会。“因为我已经教会他们出海捕鱼的方法,留点种子给他们就可以了。”
泰德认为,孩子幼年时期的一举一动都模仿成年人的做法,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父母财商低下,父母不良的理财习惯会像DNA一样“遗传”给子女。例如,许多孩子看到长辈毫无计划地花钱,就可能误以为钱是可以像“芝麻开门”一样从提款机里冒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经常透支信用卡而为债务发愁,又怎能期望子女们长大以后能够根据家庭预算来开支呢?泰德的心得是:财商低下的父母就往往养育出财商低下的子女。
理财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培养子女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应如何开始着手呢?泰德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和太太为我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开了一所妈妈银行。”
原来,泰德所说的“妈妈银行”不过是一个近似于真实的家庭游戏,其参与者仅限于家庭成员:由泰德的夫人掌管“银行”,而“储户”和“股民”则是儿女。儿女们每个月都会领到一笔固定数额的“津贴”,以及帮父母做家务活儿得到的“奖金”,还有在社会上打零工所得的“额外收入”,一并储存在“妈妈银行”的“个人账户”中。孩子能干点活的时候,泰德夫妻就设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零花钱了。小儿子彼德赚的第一笔钱就是协助爸爸洗车得到的。这些钱都将存在“妈妈银行”里,有计划地用于交学费、买玩具和零食等开销。银行的“存折”都是父母帮着孩子用彩色的硬纸精心制作的,上面由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了每笔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细节。此外,每个孩子还制作了自己的“预算本”,其中开列了未来一年计划中的大小开销。这样子女在5—12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花钱要做计划、多劳多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连学费都靠平日的储蓄积累,这个做法与目前中国父母有求必应,随意给子女零花钱的现象实在大相径庭。“妈妈银行”采用灵活的税率来引导孩子们消费的行为。如果是交学费或买学习用品,就用免税、退税等政策鼓励,对于玩具等奢侈品,则要征收特别的消费税。
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要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刊也可以得到一些报酬。但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非事事都给钱,例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不但不可付钱给他,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中的平等一员。既享有权利,又要尽义务,但是家里庭院要付钱请人做的事,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可以付钱请孩子帮忙。当然,哪些项目是义务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每个家长都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尽义务是必须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
另外,美国的家长也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泰德是一家知名跨国公司亚洲区的高层主管,他说:“我当年坚持教育要从娃娃开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一面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一面培养孩子们的理财爱好。尽管他们没有变成音乐工作者,但却都成了理财爱好者。”
泰德自己就是个人理财方面的行家里手。几十年来,他通过自己的个人理财迅速把自己的薪水收入增值了十几倍。不过他谦逊地说:“我的成绩在美国中产家庭当中并不稀罕,我们希望下一代会比我们更懂得理财。”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他计划在遗产里给每人10万美元,余下的大部分则捐献给教会。“因为我已经教会他们出海捕鱼的方法,留点种子给他们就可以了。”
泰德认为,孩子幼年时期的一举一动都模仿成年人的做法,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父母财商低下,父母不良的理财习惯会像DNA一样“遗传”给子女。例如,许多孩子看到长辈毫无计划地花钱,就可能误以为钱是可以像“芝麻开门”一样从提款机里冒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经常透支信用卡而为债务发愁,又怎能期望子女们长大以后能够根据家庭预算来开支呢?泰德的心得是:财商低下的父母就往往养育出财商低下的子女。
理财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培养子女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应如何开始着手呢?泰德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和太太为我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开了一所妈妈银行。”
原来,泰德所说的“妈妈银行”不过是一个近似于真实的家庭游戏,其参与者仅限于家庭成员:由泰德的夫人掌管“银行”,而“储户”和“股民”则是儿女。儿女们每个月都会领到一笔固定数额的“津贴”,以及帮父母做家务活儿得到的“奖金”,还有在社会上打零工所得的“额外收入”,一并储存在“妈妈银行”的“个人账户”中。孩子能干点活的时候,泰德夫妻就设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零花钱了。小儿子彼德赚的第一笔钱就是协助爸爸洗车得到的。这些钱都将存在“妈妈银行”里,有计划地用于交学费、买玩具和零食等开销。银行的“存折”都是父母帮着孩子用彩色的硬纸精心制作的,上面由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了每笔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细节。此外,每个孩子还制作了自己的“预算本”,其中开列了未来一年计划中的大小开销。这样子女在5—12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花钱要做计划、多劳多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连学费都靠平日的储蓄积累,这个做法与目前中国父母有求必应,随意给子女零花钱的现象实在大相径庭。“妈妈银行”采用灵活的税率来引导孩子们消费的行为。如果是交学费或买学习用品,就用免税、退税等政策鼓励,对于玩具等奢侈品,则要征收特别的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