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驼峰航线章节目录 > “慷慨赴国难”的南侨机工(1)

“慷慨赴国难”的南侨机工(1)(2/2)

驼峰航线作者:赵丽娟 2017-04-10 12:50
1/3以上,是运送抗日物资的骨干力量。有两位女司机,也是一人一车,与男儿们并驾齐驱地驰骋于恶途险道。后来她们因翻车负伤,才被人认出是女儿身,离开司机的岗位。

    云南的路难走,以前在南洋各地就很有名。一位叫做翁家贵的南侨机工所属的第14汽车大队,几乎都是由他这样志愿回国的南侨机工组成。由于这些司机过去大都是在城市里开车,路况比较简单,来到云南以后,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华侨司机几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驾车。为确保抗日前线作战物资的有效供应,在滇缅公路上行车,人人都必须闯过“四关”:一是“瘴疟关”。瘴疟就是当时被人们称为“打摆子”的恶性疟疾,古来即有“十人得了九人死”之称,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关成了最难过的一关;二是“雨水泥泞关”。雨季中天气常常会突变,雷电交加,暴雨骤至,导致山石飞落,道路湿滑,极易发生事故,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三是“险路险情关”。公路蜿蜒下深谷,爬大山,不少地段上有危悬欲坠的巨石,下面即是悬崖深渊,在路上行车的司机每次都心惊胆战,危险很大;四是“日军轰炸关”。在公路上行车,日机随时会出现在头顶上,时不时来个轰炸。南侨机工们日以继夜地在这四个要命的“关口”出生入死地战斗着。白天遇到敌机空袭,就设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日机在夜里极少出现,机工们就选择在晚上驾车前进。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在路边喝口冷水,困了在车上休息片刻,又继续前进。从缅甸境内把各种战略物资运到昆明以及陪都重庆,再转至抗日前线。王亚六后来回忆说,有一次,我从保山驾车运送物资返回下关途中,遇到敌机炸断了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桥两头几百辆车受堵,人们强烈谴责日本法西斯的野蛮罪行。为了尽快设法使受堵车辆通过,机工们就出谋划策,联想到橡皮艇打气在水中漂的原理,可以利用空汽油桶连接代替浮船使用,这个临时抢修渡江的办法很快决定下来。当地桥工队工人和机工们一起连夜抢修,从附近仓库搜集了几百只空汽油桶和大批木板,用钢索连接,铺上木板。经10多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架成了一座长近200米的浮桥,使所有的车辆安全通过。

    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侵入缅甸南部,当时,中国还有近8万吨各类物资存放在缅甸境内。根据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在重庆举行的军事会议的决定,中国派出两个军入缅作战,与英国盟军一起保卫缅甸。这样,除继续不断地从缅甸抢运物资外,南侨机工又担负起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任务。